在諸葛亮的一生中,最為出彩的,就是“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在后世的評價中,“隆中對”被認為是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戰(zhàn)略。那么,這個計劃究竟是對是錯,其實施情況又如何呢?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視他為頂梁柱,所有的軍政大權都由他掌控。可是,如果他不在了,又將如何維持政權的穩(wěn)定呢?諸葛亮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只不過,他在接班人的選擇問題上,陷入了一個誤區(qū),那就是——人才匱乏,次中選“優(yōu)”。我們很多人知道諸葛亮,并不是讀過史書里對他事跡的講述,而是借助于評書、小說、戲曲和傳說。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一是因為他是智慧的化身,能夠“未出茅廬”;其二則是因為他忠于劉備,忠于“興復漢室”的事業(yè)。但事實上,諸葛亮是否就是如此完美元瑕的忠臣呢?如果不是,那么又是誰塑造了一個忠肝義膽的諸葛亮呢?他究竟是怎樣被神化的?人們又為什么要神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