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的觀點看,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一個時代的終結。巴赫將幾世紀來在德國占據主導地位的復調(好幾個聲部)這一傳統(tǒng)作曲方式發(fā)展到高潮頂點,并至此告終。如同人們對啟蒙運動以前的音樂概念的變化一樣,當時認為音樂不過是用以頌揚上帝的一種工具。但巴赫在今天被公認為是德國獻給歐洲音樂的第一位巨人,他的影響至少延續(xù)到20世紀初。1685年3月21日他誕生在艾森納赫的圖林根,他出身于德國一個有著三百年漫長歷史的音樂世家。這世家從他的一位高祖父開始到他的一位到他的一位孫子結束。他最初的音樂教育是從他的父親和一位兄長那里得到的,之后他成了呂內堡圣米歇爾教堂合唱團的一員。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其作為一名有造詣的鍵盤樂手的聲譽便開始在德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和省份傳播開來(生前,他的聲譽主要由于他的演奏才能而不是因為作曲)。1723年,他被任命為萊比錫圣托馬斯教堂附屬學校的音樂總監(jiān)和該城兩座主要教堂——圣托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斯教堂的音樂指導。在那里他度過了自己的余生——盡管經常跟市政會議的意見相左,但他還是指揮他的合唱團以及偶爾作為樂隊的指揮,為每周的禮拜儀式和各種節(jié)日作曲,指揮演奏自己的音樂。在萊比錫,他跟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勒娜養(yǎng)育了13個子女;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亞•芭芭拉1720年故世,給他生下了7個孩子。在他滿60歲前,他的音樂風格就已經顯得過時了。在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萊比錫逝世后,除了研究者和專家外,他的大部分作品就被人遺忘了。直到差不多一百年后,由于門德爾松1829年在柏林指揮演奏了《馬太受難曲》,這一重大盛舉使巴赫的聲名得以恢復。巴赫是一位天才,在他的作品里,靈感和精神上的自制力神秘地融合在一起。他的音樂,至今仍然是帶給人們活力、驚嘆和愉悅的無盡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