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業(yè)化的基礎和主干確立后。就應盡快改革經濟體制。并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這兩個改革是內在統(tǒng)一的。歸總起來就是以民主法制改革行政集權體制。由此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公民社會。這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現代化的關鍵一步。也是漫長的中國革命艱難的一環(huán)。在改革的進程中.舊體制的既得利益和欲得利益者固守行政集權。他們或許對經濟體制的改革采取贊許態(tài)度.但以各種藉口來阻擋政治體制改革。利用行政集權維持其地位并謀取更多利益。于是。就造成已經相當開放的“市場經濟”與行政集權體制的矛盾。而保留下來的從屬于行政集權體制的政治經濟職能,從機理和機制上都與現實的經濟生活不相適應,既不能有效地調節(jié)社會各階層的經濟關系。又不能促進各種經濟因素的充分作用和良性互動。政府經濟職能的機理矯正與機制創(chuàng)新。已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但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又取決于以民主法制對行政集權體制的改革。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的經驗和學說有許多可借鑒處。但根本還要回到中國。從中國的實際矛盾出發(fā),以中國的勞動者為主體進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建中國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主導的政府,明確規(guī)定其經濟職能。進而矯正其機理。創(chuàng)新其機制。政府經濟職能機理的矯正和機制創(chuàng)新,并不是從外國搬來一個政府。也不能照抄外國的現成規(guī)則。而是在深入分析中國政府經濟職能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揭示其機理和機制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在改革政治體制的進程中,有序、穩(wěn)妥地進行改革。這是一個相當龐大而深刻的課題。必須對現行政府經濟職能的機理和機制有內在深入的了解。才能在社會 主義民主法制原則的指導下,提出切實可行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