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回應革命與改革:皖北李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xù)

回應革命與改革:皖北李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xù)

回應革命與改革:皖北李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xù)

定 價:¥24.00

作 者: 韓敏 著,陸益龍,徐新玉 譯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社會學理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14045195 出版時間: 2007-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這是建國后關于皖北農村社會巨變的第一部民族志專著,也是關于漢族農村社會最翔實的人類學民族志之一。作者以李家樓的李氏宗族為主線,展現(xiàn)了清末、民國、毛澤東時代及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遷。通過對近三百個人物的采訪及其口述,生動地記述了不同的性別、年齡、階級成分、社會地位的人對革命和改革的政治動員所作出的回應。本書追蹤并揭示了有六百年歷史的李氏宗族的延續(xù)和復興的機制,并通過與其他地區(qū)的比較,重新詮釋了中國的宗族類型。書中也討論了土地所有權、權力結構、婚姻和姻親關系、禮物交換、基督教復興等內容。這個多維度的李村民族志,為革命后的中國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和新的理論角度,也有助于廣大讀者對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理解。

作者簡介

  韓敏,1993年獲得東京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1995年開始歷任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講師、副教授。2000年至今在日本人類學最高研究機構——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任副教授及博士生導師。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作為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員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作學術考察。研究方向:(1)漢族的民族志研究。考察家族、女性角色、民間信仰等問題,是《生機的大地——中國風水思想及實踐》(2000)的編者之一。(2)旅游人類學。在湖南、云南等地考察旅游現(xiàn)象的生成,是日本第一部旅游人類學教科書《觀光人類學》(1996)的執(zhí)筆者之一。(3)革命記憶的人類學研究。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主持了“中國的社會變化和再構筑——革命的實踐和表象”課題組。

圖書目錄

中文版自序
導 論
 一、主題概述
 二、中國農民研究的歷史回顧
 三、本書的意義
 四、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一章 蕭縣和李家樓概述
 一、黃河故道
 二、李家樓的經濟與社會特征
 三、蕭縣和李家樓的教育
第二章 晚期帝國時期(1369—1911年)的李氏宗族
 一、李氏宗族與中國宗族的三種類型
 二、洪洞傳說:明朝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
 三、開基祖和老六房
 四、李遙巴(J2)和七個后期分支——小七房
 五、李氏宗族的整合與延續(xù)
  1. 李氏宗族的分布
  2. 墓地、土地、祠堂和年度祭祀
  3. 族譜
  4. 官僚和文化精英——李氏宗族帶頭人和推動者
第三章1912—1949年間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
 一、李家樓的五個“院”
  1. 創(chuàng)業(yè):李廣應(N3)和他的三個兒子
  2. 分家
 二、科舉制度廢除后三個“院”的社會流動
  1. 后院
  2. 前院
  3. 西院
 三、村莊生活的經濟基礎
 四、家庭及其構成
  1. 家庭的分類
  2. 居住和生活方式
  3. 傳宗接代
  4. 家長的地位
  5. 女子的地位
  6. 財產繼承
  7. 虛擬收養(yǎng)
 五、村莊內外的政治
  1. 民國時期的保甲
  2. 日本侵華期間
第四章社會主義集體化中的李家樓
 一、土地改革
  1. 建立新型行政機構
  2. 劃定階級成份
  3. 斗地主
  4. 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
 二、集體化運動的第一步
  1. 互助組
  2. 初級社
  3. 高級社
  4. 供銷社的成立與社會流動
  5. 統(tǒng)購統(tǒng)銷
 三、社會主義集體化的“大躍進”
  1. 人民公社的建立
  2. 天災還是人禍
  3. 人命關天的一封信
  4. 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
 四、農村地區(qū)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
  1. “文化大革命”
  2. 學雷鋒和學大寨
 五、集體時代的組織
  1. 三級核算
  2. 干部與社員之間的委托一代理關系
第五章 家庭生產責任制下的李家樓
 一、始于安徽省的家庭生產責任制
 二、地方政治的變化
  1. 行政改革
  2. 干群關系的變化
 三、經濟變遷
  1. 家庭生產責任制下的集體經濟
  2. 科學種田和機械化的普及
  3. 從單一的糧食生產走向多元化經濟
 四、新經濟體制下宗族的重建
第六章 性別、婚姻和姻親關系
 一、從提親到結婚的諸過程中,嫁方與娶方交涉模式的變化
 二、嫁女與娶妻:婚姻支付關系的變化
  1. 1930-1980年間高額嫁妝的基本模式
  2. 嫁女者優(yōu)越于娶妻者的新模式
 三、婚姻模式的變遷機制
  1. 1980年以來收入的增長和消費觀念的改變
  2. 婦女勞動力價值的提高
  3. 性別比的不平衡
  4. 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變化
  5. 信貸勞動力交換中的姻親關系
 四、婚姻市場的受害者
 五、外來婦女和婦聯(lián)
第七章 改革開放后皖北基督教的發(fā)展
 一、基督教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二、教堂、聚會中心和家庭聚會點
 三、宿縣地區(qū)基督教的傳教方法
 四、基督教徒快速增長的原因
  1. 宗教政策的改變
  2. 經濟改革和人民公社的解體
  3.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信仰的比較
 五、基督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第八章 儀式的復興與族親和姻親網絡的重建
 一、族親和姻親之間的禮物交換
  1. 禮物交換的傳統(tǒng)
  2. 集體時代的禮物交換
  3. 家庭生產責任制下的禮物交換
  4. 作為社會保障機制的禮物交換
 二、重續(xù)族譜蔚然成風
 三、為三百年前小七房的始祖重立墓碑
結 論
 一、社會與文化結構有延續(xù)性嗎
 二、如何評價集體化和去集體化的影響
 三、變化中的婦女地位
 四、他們對未來的敘述
附錄一 田野工作
附錄二 本書的人物簡介
索引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