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
1.1 引言
1.1.1 日地空間
1.1.2 雷達環(huán)境
1.1.3 電波環(huán)境信息
1.2 電波環(huán)境信息技術
1.2.1 電波環(huán)境與雷達的關系
1.2.2 電波環(huán)境信息技術學科概要
1.2.3 電波環(huán)境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
1.3 雷達電波傳播方式和雷達電波波段
1.3.1 雷達電波傳播方式
1.3.2 雷達電波波段及其特性
1.4 雷達環(huán)境對雷達性能的影響
1.4.1 雷達環(huán)境各區(qū)域特征
1.4.2 不同雷達環(huán)境對雷達電波傳播的影響
1.4.3 雷達方程中的傳播損耗
1.4.4 雷達電波傳播的折射
1.4.5 雷達干擾與噪聲環(huán)境對雷達的影響
1.4.6 雜波對雷達的影響
1.4.7 其他效應對雷達的影響
第2章 地面、海面環(huán)境與雷達電波特性
2.1 概述
2.1.1 方向圖傳播因子
2.1.2 后向散射系數
2.1.3 幾何角的關系
2.2 地面、海面的媒質特性
2.2.1 純水的復介電常數
2.2.2 冰的介電常數
2.2.3 海水的介電常數
2.2.4 土壤的介電常數
2.2.5 典型地面的電參數
2.3 地面、海面的傳播衰減
2.3.1 地波傳播衰減計算
2.3.2 均勻光滑球形地面衰減
2.3.3 粗糙海面附加傳播衰減
2.4 地、海面反射
2.4.1 平面反射系數和透射系數
2.4.2 地、海面反射系數
2.4.3 Fresnel橢球和反射Fresnel區(qū)
2.4.4 擴散因子
2.4.5 表面粗糙度對反射系數的影響
2.5 地面障礙繞射
2.5.1 光滑地球表面繞射
2.5.2 山脊繞射
2.5.3 圓頂形障礙的繞射計算
2.5.4 多重障礙繞射
2.6 多徑干涉效應
2.6.1 產生機制
2.6.2 多徑傳播的天線方向圖因子
2.6.3 多徑效應引起的角度誤差
2.7 植被樹林的衰減
2.8 地海雜波理論模型
2.8.1 簡單模型
2.8.2 粗糙面散射理論模型
2.8.3 雜波的起伏特性
2.9 地海雜波的測量技術
2.9.1 測試原理
2.9.2 測試技術
2.10 陸地表面雜波的測量數據
2.10.1 幾種地形地物的散射特性和模型
2.10.2 陸地雜波統(tǒng)計特性
2.11 海面雜波
2.11.1 海面狀態(tài)描述
2.11.2 海面雜波的一般特性
2.11.3 海面雜波的統(tǒng)計特性與頻譜
2.11.4 影響海面雜波特性的其他因素
2.11.5 短波段海面雜波特性
2.12 飛鳥昆蟲和氣象雜波
2.12.1 飛鳥昆蟲雜波
2.12.2 氣象雜波
第3章 對流層環(huán)境與雷達電波特性
3.1 概述
3.2 大氣無線電氣象參數與折射率
3.2.1 大氣折射率N的變化
3.2.2 對流層大氣折射率模型
3.2.3 雨強
3.2.4 水汽密度分布
3.3 大氣波導
3.3.1 大氣波導的形成原因
3.3.2 大氣波導結構和特征
3.3.3 大氣波導出現(xiàn)率及特征量
3.3.4 大氣波導傳播
3.3.5 大氣波導超視距探測修正
3.3.6 大氣波導預測
3.4 對流層頂與中層環(huán)境
3.4.1 對流層頂層與中層環(huán)境特征
3.4.2 平流層風場
3.5 對流層衰減
3.5.1 大氣氣體吸收
3.5.2 降水衰減
3.5.3 云霧、沙塵衰減
3.5.4 對流層波導傳播損耗
3.6 對流層閃爍
3.7 大氣折射誤差修正
3.7.1 大氣折射基本概念
3.7.2 大氣折射誤差及修正
第4章 電離層環(huán)境與雷達電波特性
4.1 概述
4.1.1 電離層
4.1.2 電離層的電離源
4.1.3 電離層的形成及其形態(tài)
4.1.4 電離層的測量方法
4.2 電離層環(huán)境參數估算
4.2.1 E層參數估算[3]
4.2.2 F2層參數估算[11]
4.3 電離層電子濃度剖面模型
4.3.1 模型種類
4.3.2 中國典型電離層數據
4.3.3 電離層折射指數
4.4 電離層不均勻性與不規(guī)則變化
4.4.1 Es層(突發(fā)E層)
4.4.2 擴展F層
4.4.3 電離層行波式擾動
4.4.4 突然電離層騷擾
4.4.5 電離層暴
4.4.6 極蓋吸收與極光吸收
4.5 電離層傳播信道特性
4.5.1 電離層反射與折射
4.5.2 電離層法拉第旋轉
4.5.3 電離層色散
4.5.4 多普勒效應
4.5.5 電離層傳播時延
4.6 電離層閃爍
4.6.1 閃爍指數
4.6.2 閃爍與頻率、天頂角的關系
4.6.3 閃爍瞬時分布函數及譜特征
4.6.4 閃爍形態(tài)的全球分布
4.6.5 中國、東亞地區(qū)電離層閃爍統(tǒng)計
4.7 電離層返回散射傳播
4.7.1 傳播機理與應用
4.7.2 返回散射電離圖
4.7.3 最小時延線
4.7.4 天波超視距雷達的坐標變換
4.7.5 返回散射回波能量
4.8 電離層傳播衰減
4.8.1 天波雷達路徑傳播衰減[9]
4.8.2 穿過電離層的雷達電波傳播衰減
第5章 雷達噪聲與干擾環(huán)境
5.1 概述
5.1.1 無線電噪聲干擾
5.1.2 噪聲強度及其相關術語
5.2 噪聲電平的頻率關系
5.2.1 0.1Hz~10kHz頻段噪聲電平
5.2.2 10kHz~100MHz頻段噪聲電平
5.2.3 100MHz~100GHz頻段噪聲電平
5.3 大氣氣體和地球表面的輻射噪聲
5.3.1 晴空大氣亮溫(噪聲)
5.3.2 地球表面亮溫(噪聲)
5.4 地球以外的噪聲源亮溫
5.4.1 銀河系噪聲
5.4.2 天體輻射
5.5 人為無線電噪聲
5.5.1 預期值
5.5.2 場強與極化
5.6 大氣無線電噪聲
5.6.1 概述
5.6.2 預期值
5.6.3 中國大氣噪聲實際測量數據
5.7 無線電干擾
5.7.1 非蓄意電臺干擾
5.7.2 蓄意干擾
第6章 電波傳播環(huán)境信息的實際運用
6.1 電波折射修正的實際運用
6.1.1 根據折射修正雷達垂直面作用范圍圖
6.1.2 根據折射修正雷達測量值
6.2 電波衰減的實際運用
6.2.1 根據傳播衰減修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
6.2.2 根據傳播衰減計算目標回波功率密度
6.2.3 短波地波超視距雷達傳播衰減的計算
6.2.4 短波天波超視距雷達傳播衰減的計算
6.2.5 超短波雷達傳播衰減的計算
6.2.6 微波、毫米波雷達傳播衰減的計算
6.3 電波傳播環(huán)境中雷達性能評估
6.3.1 概述
6.3.2 拋物方程(PE)方法[9,10]
6.3.3 傳播環(huán)境中雷達性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