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4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法律的進步和法律的完善,一方面取決于社會的客觀條件和客觀需要,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法學研究的深入和法律教育的發(fā)展。而法制觀念的普及、法治素質的培養(yǎng)則有賴于法學教育和法學人才的培養(yǎng)。中國古代社會素有法律研究和法學教育的傳統(tǒng)。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商鞅、韓非好“刑名之學”。逮至秦漢,律學濫觴。秦朝“以吏為師”。中國傳統(tǒng)律學的勃興始自漢代。自一代碩儒董仲舒開“引經注律”之先河,律學遂成為一門顯學。南齊崔祖思曰:“漢末治律有家,子孫并世其業(yè),聚徒授課,至數百人?!保ā赌淆R書·崔祖思傳》)東漢以后,律學不限于律文的語義注釋和儒經考據,領域拓展至法典名詞術語和編纂體例。西晉張斐、杜預將中國古代律學發(fā)揮到私家注律之空前高度——“張律、杜律”為國家認可,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