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xiàn)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回味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yǎng)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擇:寧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伙人一起正確(西塞羅語)。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回精神的涵養(yǎng),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yè)。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論題:莎士比亞筆下的王者、古典作品研究、思想史發(fā)微和評論。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跟馬基雅維里一樣,建議用對立統(tǒng)一的原理來解決政治的根本難題。他把自己比喻成獅子與綿羊的結合而非獅子與狐貍的結合。這反映出,他更關注的是君主的正義而非君主的輝煌,或者說,他關注的是使君主的正義成為他輝煌的根基。士比亞的寫作在英國歷史中所選擇的時期表明了他的興趣所在。從 1199年理查二世流放爭吵不休的赫里福伯爵和毛博瑞伯爵到1485年瑞奇蒙德伯爵在堡斯沃斯戰(zhàn)場打敗理查三世,并作為亨利七世建立都鐸王朝,其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王朝的更迭。這些王朝更迭被莎士比亞寫進了他的所謂的兩組四部曲申,第一個四部曲包括《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第二個四部曲包括《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這八個劇目展現(xiàn)了英格蘭最血腥的一個世紀:內戰(zhàn)歲月。莎士比亞跟馬基雅維里一樣,建議用對立統(tǒng)一的原理來解決政治的根本難題。他把自己比喻成獅子與綿羊的結合而非獅子與狐貍的結合。這反映出,他更關注的是君主的正義而非君主的輝煌,或者說,他關注的是使君主的正義成為他輝煌的根基。莎士比亞非常認同馬基雅維里的觀點,君主應該知道如何避免為表象所欺的重要性。靈魂的財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約,制約那種容易被表象所欺的傾向。在地位高貴的人物身上,這一傾向非常明顯,他們尤其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莎士比亞經營的就是這種靈魂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