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涉及一個明確、具體而重要的事件:一個男人之死。這是個具有偵探性質的事件,就是說有一個兇手、一個偵探、一個受害者,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此簡單,因為本書是講一個發(fā)生于24小時之內的、槍擊與死亡之間的故事,子彈的射程僅四五米,24小時太長了。1953年問世,阿蘭·羅伯-格里耶發(fā)表的第一部作品,出版后一時問津者寥寥。到六十年代,發(fā)行量超過一百萬冊。1968年拍成電影,片名是《撒謊的人》。一個恐怖組織計劃把對國家政治經濟起重大影響的集團成員一一殺死,其中的一個成員杜邦第一次幸免于難;內務部立即派員前去調查,本以為恐怖分子會刺殺前來取走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的大商人馬爾薩,不料馬爾薩臨陣逃脫,被迫親自去取文件的杜邦死于非命。乍一看,這似是一部偵探小說,其實作者是故意借偵探故事以揶揄傳統(tǒng)現實主義善于制造的“真實幻覺”。在小說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按時間順序發(fā)展情節(jié)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