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作者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了財富和企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作者認為,企業(yè)處于競爭的環(huán)境中,它的生死存亡都是與周邊的環(huán)境,各種各樣的經濟體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相互斗爭的結果。人們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對自然的生存環(huán)境卻相當缺乏思考。進化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人們思考諸多問題的框架,進化論的成果有時又可以給人們直接的啟發(fā)。進化論之于經濟的最后境界是要把進化融入到我們的思想,時時刻刻用進化思想解釋世界、探索未來,因為符合進化規(guī)律未必被選擇,但如果違背進化規(guī)律,則會被淘汰。物競天擇:競爭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生存就是競爭。生存,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競爭,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宿命,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挑戰(zhàn)。適者生存:生存是一種結果,它需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適應。自然和社會不會為不適應者浪費資源,不適應環(huán)境和競爭的只能被無情地淘汰。用進廢退:一個拳擊手的胳膊肯定要比一個公司文職員工的胳膊粗壯有力,但他們童年時并沒有太大差別。優(yōu)勝劣汰:自然只偏愛那些優(yōu)勢的物種和個體,對于劣勢的一方,它總會殘忍地奪取它們剛剛得到的生命和寶貴的自由。末位淘汰:末位淘汰是內部競爭的必然結果。世界因末位淘汰而變得和諧、有序,且充滿生機。適應變化:這是個變化的世界!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時刻在改變著自己,而人類也必須隨著地球和社會的改變而改變。分工協(xié)作:遠古人類,從他們的靈長類祖先那里繼承了群居生活的方式,同時也繼承了合作的精神。作為團隊的一員,必須明確“分工協(xié)作”是需要,也是義務。弱肉強食:羚羊生來就要做獅子的食物,這是它們的宿命,無從逃避。危機意識:“亡羊補牢”雖然為時不晚,但是付出的代價卻肯定是收不回來了,所以還是“狡兔三窟”更實惠些。贏家效應:《圣經·馬太福音》說: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