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學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

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

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

定 價:¥25.00

作 者: 陳映芳 著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社會學前沿問題研究叢書
標 簽: 世界哲學

ISBN: 9787802308176 出版時間: 2007-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27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作者所著眼的角色概念是聯(lián)結(jié)社會與個人、用來分析其相互關聯(lián)結(jié)構(gòu)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將這一特質(zhì)巧妙地引出,在作為角色擔當者的“年輕人”與“社會”之間,設置了“青年”這一角色類別作為中間項.據(jù)此設定了由這三項組成相互關系的這樣一種理論框架,并以此作為分析模型。根據(jù)這個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結(jié)構(gòu)化過程。……對于作者的這樣一些獨創(chuàng)性的著眼點,應該給予高度的評價。相信作者的這項研究成果將對中國的社會學研究以及歷史學研究貢獻良多,就像它給日本的青年社會學以及中國社會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貢獻那樣。

作者簡介

  陳映芳,日本文學博士(社會學專業(yè)),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華東師大城市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出版了《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中國的青年文化》(個人專著)、《圖像中的孩子——社會學的分析》(個人專著)、《征地與郊區(qū)農(nóng)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調(diào)查》(主撰)、《移民上?!?2人的口述實錄》(編著)和《我是這樣考上大學的——70位大學生的自述》(編著)。

圖書目錄

序章 清朝末期中國社會中年輕人的狀況
一 引子
二 年輕人的狀況
1.沒有青年階層的社會中的年輕人
2.年輕人對于雙親的依存性
3.家族中的年輕人
4.年輕人團體的缺乏
三 約束年輕人的家庭結(jié)構(gòu)
四 規(guī)定年輕人狀況的社會結(jié)構(gòu)
1.教育和選拔制度
2.職業(yè)、家族和年輕人
3.政治系統(tǒng)中的家族組織
第一編 “青年”的誕生(從19世紀后半期到1919年)
第一章 青年階層的形成
一 引子
二 青年階層的形成契機:民族危機與教育改革
1.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教育系統(tǒng)的改革
2.作為年齡群體的“青年階層”的形成
三 家庭約束功能的弱化
1.學校教育與家族制度的分離
2.家庭形態(tài)的維持與年輕人離家的必要性
3.中國的“公私觀”與年輕人的離家
四 “少年”概念的意義
1.社會對學生的期待
2.梁啟超的“少年”
3.作為社會角色的“少年”
4.“少年”論的文化基盤與有效性
第二章 “青年”的確立
一 角色類別:一個視角
二 “青年”的確立
1.“青年”的形成
2.“青年”的確立條件
三“青年”的角色結(jié)構(gòu)
1.“青年”的結(jié)構(gòu)化
2.從角色模型看“青年”的性格
3.“青年”的局限
第二編 年輕的激進主義者(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引子 問題意識
一 “五四青年”的分裂與青年知識分子的激進化
二 問題所在
1.有關知識分子激進化的種種解釋
2.觀察問題的視角
第三章 家族主義與年輕的激進主義者
一 從反抗家庭到改造社會
1.青年革命的理由——個人生活史的考察
2.家族主義對于青年的意義
3.從反抗家庭到改造社會
二 家族主義與激進主義
1.家族主義的兩義性
2.價值和倫理意識結(jié)構(gòu)中的家族主義與激進主義
3.青年中的共產(chǎn)主義傾向
第四章 “激進青年”的存在條件
一 角色期待、獎懲與“激進青年”
1.角色期待與獎懲的功能
2.來自社會的支持
二 規(guī)范、政治、法律和軍事的多重空間
1.家族
2.學校
3.外國租界的存在:上海的例子
4.共產(chǎn)黨的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
三 從論爭看年輕的激進主義者的兩難情境
第三編 “革命青年”(1949~1976)
引子 “青年”的社會狀況的變化
1.年輕人與家庭之關系的變化
2.1950年代“青年崇拜”的形成
第五章 “革命青年”的形成機制
一 “青年”的意義演變
1.“青年”角色擔當者的轉(zhuǎn)換
2.“青年”的深層變化
3.從角色模型看“革命青年”的角色規(guī)范
二 青年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向
(一)既有的研究
(二)“青年”的一貫性與青年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向
(三)價值觀的變化與青年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向
(四)“激進青年”存在條件的消失
1.政治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統(tǒng)一
2.對青年的管理及制約的制度化
三 政治社會化——“革命青年”的培養(yǎng)系統(tǒng)
1.政治教育
2.學校中的組織:結(jié)構(gòu)與功能
3.培養(yǎng)“革命青年”的社會條件
四 “革命青年”的地位與角色表演
1.“革命青年”的雙重性格的育成
2.圍繞出身問題的矛盾和緊張
3.“年輕人壓制”的再形成與青年地位的下降
4.“革命青年”的角色表演
第四編 “青年”的解體(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第六章 “青年”的解體
一 “青年問題”及其在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含義
二 “革命青年”、“現(xiàn)代青年”和“自由青年”
1.“青年”的三個類型
2.年輕人的非“青年”化
三 “青年”解體的機制
1.“青年”的解體
2.“青年”解體的機制
第七章 年輕人與“青年”——代結(jié)論
一 關于“青年”
二 關于“青年”的主角
三 學生運動與“青年”
四 “青年”角色與“孩子”角色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