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概念、假設與問題
1、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意義
1.3 概念界定
1.3.1 分工經濟與業(yè)定化經濟
1.3.2 制度與組織
1.3.3 交易、交易成本與組織成本
1.4 假設前提
1.4.1 人類行為動機
1.4.2 人類行為傾向
1.4.3 人類行為的約束條件
1.5 均衡還是演化:對經濟學研究視角的比較
1.6 關于分工的理論文獻回顧與評述
1.6.1 關于分工的一般理論回顧
1.6.2 關于分工的應用研究
1.7 研究對象與方法:競爭還是合作
1.8 邏輯思路
1.9 可能的貢獻與創(chuàng)新
1.10 小結
第二部分 方法論與工具
2、經濟增長的分工視角
2.1 關于經濟增長的故事
2.2 廣義分工經濟與迂回生產效果
2.3 經濟增長的分工演化過程
2.4 小結
3、分工經濟的產生及其時間含義
3.1 分工發(fā)生的原因
3.1.1 分工與交換
3.1.2 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
3.1.3 報酬遞增
3.2 分工經濟的時間含義
3.2.1 人與機器分工的時間含義
3.2.2 專業(yè)化經濟的時間含義
3.2.3 分工的溢出效應及其時間節(jié)約價值
3.3 小結
4、比較優(yōu)勢、博弈策略與市場規(guī)模
4.1 比較優(yōu)勢的形成與度量
4.2 分工演人的動態(tài)博弈進程
4.3 分工策略與市場規(guī)模
4.4 小結
5、制度、分工演化的路徑與績效
6、不同分工水平的交換:交換權利與貧困
第三部分 理論與實證
7、制度性貧困與自生能力
8、農民面臨的制度性貧困陷阱及其成因
9、農地產權沖突、農戶的認知和行為
10、農地制度對生產技術的選擇效應
11、分工抑制與農民的制度性貧困
12、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與分工演化
第四部分 治理機理分析
13、制度變遷與分工演化
14、因不自由而貧困:一個啟示
15、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