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思考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付出的買價決定投資報酬率;其二,必須先能夠合理地推算企業(yè)的未來盈余。 巴菲特說:“投資企業(yè),是購買它的未來?!薄澳銘斖顿Y于一家甚至連傻子都可以經營的企業(yè),因為有朝一日,可能真會有傻子這么做的。 因此我喜歡那種根本不需要管理仍能賺大錢的行業(yè),它們才是我喜歡從事的那種行業(yè)。”年輕的巴菲特想要開一家公司賺更多的錢。如果他要獲取復利的好處,他知道越早開始越好。 巴菲特深信:“好的東西,是越多越好?!彼?,如果我們遇上一家優(yōu)秀的公司,最好當然是能夠把整家企業(yè)買下來。 巴菲特相信,如果人們不是被企業(yè)經營而是被某些膚淺的了解吸引到一場投資中去的話,他們更有可能在剛一看到某些不對或損失的苗頭時就嚇跑了。 巴菲特考慮購買一家企業(yè)時,總是仔細考察該企業(yè)的管理。巴菲特所購買的企業(yè)必須是:由誠實、有能力并且令他欣賞和信任的管理者領導的。 巴菲特與費雪一樣,深知如果管理者無法把銷售收入變成利潤,那么企業(yè)所做的投資就沒有價值。 巴菲特相信,他正是利用這樣一種認真負責的精神來考慮投資于什么和以什么價格投資這兩個問題,從而降低風險。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中,找尋已有“過橋收費”概念的卓越企業(yè),就是他成功運用選股準則的生動體現。 會讓那些研究巴菲特投資行為的觀察家看走眼的一種情況是:巴菲特有時買下一家前景似乎暗淡無光的企業(yè)。 如果巴菲特不能放心地計算這個科技公司的未來價值,這個企業(yè)將不會列入巴菲特的“信心循環(huán)”,而他也將不考慮投資這個企業(yè)。 從巴菲特的投資經驗中,他發(fā)現他在股市里可以靜悄悄地以小股東身份購得平常收購價半價的股票。巴菲特收購別家公司之后不會要求換人管理,反而是看中這些優(yōu)秀經理人才買入的。所以,既然都是爭取到相同的股利利益,為什么還要花費雙倍的價格去全盤收購人家呢?不要忘了,生意和投資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最賺錢的就是競爭最少的行業(yè),或是別人不能夠有效地競爭的行業(yè)公司(比如吉列和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