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是環(huán)境的產物。人的精神、意志、道德、行為等內在及其外顯,不可避免地打上深深的時代和環(huán)境的烙印。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作為社會人,雖然年齡較小,但是也不能從社會中孤立出來,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再加上社區(qū)和家庭的渲染,許多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出現了如下問題: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沖動易怒,心胸狹隘,報復心重,動粗,行為失控;不講文明,說話做事不分場合不講分寸,說臟話、隨意議論他人,罵人,吵架;沒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亂涂亂畫等;人際關系比較淡漠,缺少熱情的關愛之心:不愛護公物,貪吃零食,迷戀游戲機;不明是非,不分輕重,逆反心理重,不愿意接受教育;極易受到不良的社區(qū)環(huán)境影響,容易看到社會陰暗面等等。根據社區(qū)境況和學校發(fā)展現實。成都市浣花小學“禮育活動”研究組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總結出學校德育工作面臨了如下困惑:一是怎樣才能扭轉學生日益嚴重的品行問題:二是怎樣應對社區(qū)和家庭消極因素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沖擊:三是如何找到一個解決學生不良行為的切入點;四是如何建立對學生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因此,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勢在必行。儒家以“六藝”施教,所謂“六藝”即“詩”、“書”、“樂”、“易”、“禮”以及“春秋”,此“六藝”實際上就是六種教育,故,禮的教育簡稱為“禮育”?!岸Y”,賦予其現代意義,就是人類社會為了維系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既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禮貌、儀節(jié),又表現為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道德修養(yǎng)。顯然,“禮育”作為學校的特色德育,它能使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里找到依托,在現實中借鑒運用,立足于孩子一生的發(fā)展,使所有的孩子彬彬有禮,有禮有節(jié),知書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