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概況
第二節(jié)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
第三節(jié) 盆地勘探歷程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二、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三、地球化學勘探取得的主要認識
四、鉆探及主要成果
第二章 盆地地層發(fā)育特征
第一節(jié) 盆地基底地層
一、新太古界
二、古元古界
三、青白口系
四、震旦系
五、寒武系
六、奧陶系
七、石炭系
八、二疊系
第二節(jié) 盆地蓋層
一、侏羅系
二、白堊系
三、第三系
四、第四系
第三節(jié) 中、新生代火山活動及其分布.
一、中生代侵入巖
二、大別山北緣地區(qū)中生代火山巖
三、新生代火山巖
四、中新生代巖漿活動的構造環(huán)境
第三章 盆地地球物理場及化學場特征
第一節(jié) 地球物理場特征
一、重力場特征
二、磁場特征
三、電場特征
四、地震速度場特征
第二節(jié) 地球化學場特征及有利勘探區(qū)帶
一、地面化探異常及有利勘探區(qū)帶
二、地電化學勘探及其異常評價
三、水化學條件與有利勘探區(qū)預測
四、遙感油氣異常研究
第四章 盆地構造及演化分析
第一節(jié) 地震反射特征及構造層劃分
一、基底構造層
二、蓋層構造層
第二節(jié) 主要斷裂體系及其地球物理特征
一、郯廬斷裂——盆地東界斷裂
二、吳集斷裂——盆地西界斷裂
三、壽縣-耿集斷裂——盆地北界斷裂
四、龍-梅斷裂——盆地南界斷裂
五、肥中斷裂
六、肥西-韓擺渡斷裂
七、蜀山斷裂
第三節(jié) 盆地構造樣式
一、壓縮構造樣式
二、伸展構造樣式
第四節(jié) 盆地構造單元劃分
一、中生界構造單元劃分
二、下第三系構造單元劃分
第五節(jié) 中、新生代構造應力場分析
一、印支期構造應力場特征
二、燕山期構造應力場特征
三、喜馬拉雅期構造應力場特征
四、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征
第六節(jié) 大別造山帶的演化與合肥盆地的耦合效應分析
一、古秦嶺-大別洋殼發(fā)育階段
二、古秦嶺-大別洋殼向華北板塊俯沖碰撞階段
三、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再度分離階段
四、大別山逆沖推覆隆升造陸階段
五、大別山應力松弛或構造回返階段
六、大別山第二次沖斷造山階段
七、大別山第三次隆升造山階段
八、大別山第四次隆升造山階段
第七節(jié) 郯廬斷裂活動對盆地形成演化的影響
一、郯廬斷裂帶的演化
……
第五章 沉積體系與地震地質研究
第六章 烴源巖及有機地球化學特征
第七章 碎屑巖儲層特征及成巖作用
第八章 地震勘探技術攻關及進展
結束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