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國學入門為學十六法

為學十六法

為學十六法

定 價:¥28.00

作 者: 呂思勉 著,張耕華 編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標 簽: 史學理論

ISBN: 9787101056624 出版時間: 2007-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22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呂思勉推崇顧炎武的”閎雅”、錢大昕的“淵博”、戴震的“論證”和章學誠的“辯達”,熟讀”二十四史”等傳統(tǒng)典籍,析解、分類、排比、考證史料,寫下大量札記。 呂著史實扎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后罘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辟。嚴耕望評其治學特色為:“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眳蜗壬劦淖x書、治學方法,看似平實無奇,實是非真有研究、真有體會者不能道,其中也有二點很值得讀者的注意:其一,讀傳統(tǒng)典籍,宜先讀編年,緩讀正史。這是因為編年類的史書,最便于把握歷史的大概和時代的大勢,進而可讀典志類的史書,如此,對歷代的理亂興衰、典章經(jīng)制已能通知大略之后,再來讀正史。其二,初讀書治學者,宜先博覽,后精深。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歷史學家。大半生在學校度過,教學之余,筆耕不輟。一生寫過兩部通史:《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五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八部專史:《先秦學術概論》《經(jīng)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制度史》《中國民族史》《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以及大量的史學論文、札記、講稿、教材和歷史通俗讀物。呂思勉推崇顧炎武的“閎雅”、錢大昕的“淵博”、戴震的”論證”和章學誠的“辯達”,熟讀“二十四史”等傳統(tǒng)典籍,析解、分類、排比、考證史料,寫下大量札記。呂著史實扎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辟。嚴耕望評其治學特色為;“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div>

圖書目錄

一 讀書的方法 1.學問在于空間,不在于紙上 2.精讀或略讀 3.治學的程序 4.先精讀后略讀,再兩者并用二 孤島青年何以報國 1.潛心治學也是報國的一種方式 2.青年為學應深通、深入 3.先讀科學書,后讀古書三 整理舊籍之方法 1.古今研究舊籍的不同 2.舊籍分四類 3.如何整理經(jīng) 4.如何整理子 5.如何整理集 6.如何整理史 7.入手當從目錄學始四 論讀經(jīng)之法 1.經(jīng)、子不同及先經(jīng)后子 2.經(jīng)學變遷 3.治經(jīng)當從漢人之書入 4.治經(jīng)當分清今古文家數(shù) 5.經(jīng)學入門書目 6.經(jīng)、傳皆可信 7.治經(jīng)三法五 從我學習歷史的經(jīng)過說到現(xiàn)在學習歷史的方法 1.少時得益于父母師友 2.我學習歷史的經(jīng)過 3.社會科學是史學的根基 4.職業(yè)青年的治學環(huán)境六 怎樣讀中國歷史 1.讀史與今日之需 2.讀中國歷史的三大門檻 3.讀史三法七 乙部舉要(附:史籍選文擬目) 1.史部的分類與重新估價 2.正史的重要性:全面和直接 3.正史的由來和前四史 4.正史的注釋、補和重修 5.治亂興亡和典章制度 6.關于別史 7.國史簡單參考書目八 讀舊史入手的方法 1.初學之書不在多 2.讀舊史入手處 3.治古史的前提 4.初讀求速不求甚解九 治古史之特殊方法 1.當以治經(jīng)、子的方法治古史 2.治經(jīng)、子的門徑 3.以治經(jīng)、子法讀古史舉例 4.治古史當知史籍的起源 5.疑古與證古十 作史的方法 1.作史三步驟:搜輯、考訂和編纂 2.作史的具體方法十一 研究歷史的方法(附:史學研究五法) 1.具有現(xiàn)代科學的常識是研究歷史的首要條件 2.預知史學的觀念是研究歷史的次要條件 3.研究出社會的法則是史學的最大任務 4.史家與讀史十二 論讀子之法 1.諸子的學術源流 2.讀子書之方法 3.諸子學的重要性 4.諸子學與中國文學十三 研究先秦諸子之法 1.研究諸子當嚴別真?zhèn)? 2.治諸子可分家而不可分人十四 怎樣學習國文 1.國文的復雜性 2.三種國文與基本國文 3.國文的發(fā)展流變 4.當前國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正的方法 5.基本的國文應為一般人學習的工具 6.過去選本的毛病及今日選本的準則 7.看、讀、作是學好國文的基本功十五 如何教授中學國文課 1.國文與文學不可混 2.國文、白話與中學國文教學 3.中學國文教學原則:求其解勿責其作 4.中學國文教學法:多讀、多問、多引導十六 論大學國文系散文教學之法 1.散文的源流 2.散文教學的方法附錄一:呂思勉為學自述附錄二:從章太炎說到康長素梁任公 1.時代變革中的三位學者 2.學術流變中的三位學者 3.以真學者為師編后記:金針度人,啟迪后學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