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是英國君主立憲政權鞏固、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時期、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時候。新興資產階級全面參與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建構,以此塑建本階級的社會公眾意識。他們通過宣揚新道德觀來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試圖使新道德成為建構個人身份、塑造社會意識的途徑。文學家們出于同一目的在自己的作品中積極進行道德說教,文學公共領域成為資產階級社會意識建構的一個主戰(zhàn)場,并和政治公共領域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公眾意識。文學作品成為時代精神、道德理念變遷的記錄,成為社會意識的縮影。新道德觀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在始于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潮推動下,原本以神為中心的中世紀道德理念開始向以人為中心的道德觀轉變,到了十八世紀,轉變基本定型。這個轉變開啟了人類對自己的新認識,為新道德觀的建構奠定了認知基礎。道德主體由神向人的轉變使道德規(guī)范準則也隨之相應變化?!秾υ捴械牡赖陆嫞菏耸兰o英國小說中的對話性》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小說興起中的道德因素以及文學的目的性等問題進行探討,然后綜合論述小說對話中的道德建構。第二至第四章借用巴赫金關于對話的社會性、差異性和未完成性的論述,分別研究笛福的《魯賓孫飄流記》、理查遜的《帕梅拉》和菲爾丁的《湯姆·瓊斯》,重點在于通過對三部小說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具體闡明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的道德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