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黃河文化(代序)
第一章 源遠流長的母親河
一、自然經濟情況
二、水文泥沙特點
三、河道變遷
四、水旱災害
第二章 黃河與黃河文化
一、四瀆之宗,百泉之源
二、黃河文化的興起與內涵
三、黃河文化的地位與水平
四、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
第三章 黃河文明的傳播
一、從西周到戰(zhàn)國
二、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
三、從西晉永嘉之亂到五胡十六國
四、從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
五、宋與遼、金對峙時期
六、元明清時期
第四章 黃河文明的三大區(qū)域
一、黃河上游的河湟文化區(qū)
二、黃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區(qū)
三、黃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區(qū)
第五章 黃河文明的興起
一、農業(yè)的初始
二、農業(yè)的普及
三、農業(yè)的繁榮
第六章 黃河文明的發(fā)展
一、社會的分化
二、等級的初步形成
第七章 黃河大改道及對流域的影響
一、墾殖與毀林
二、筑堤防洪
第八章 黃河變遷與人口遷移
一、光緒年問黃災
二、黃災下的人口遷移
三、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影響
第九章 黃河三角洲的發(fā)展
一、三角洲的發(fā)展
二、墾殖移民
三、工業(yè)移民
四、移民數量及移民影響
第十章 歷代的河患(一)
一、先秦的黃河
二、漢代的河道與河患
三、兩漢的黃河河防與堵口工程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黃河
五、黃河的水患與治理
第十一章 歷代的河患(二)
一、北宋河道的變遷
二、金元兩代的黃河
三、明代前期的河患
四、明代后期的河患
五、清代初期的河患
第十二章 歷代的治河方略
一、上古治水的傳說
二、從逃避水災到防御水災
三、從障洪水到疏九河
四、禹、鯀成敗
五、漢代的治河思想
六、賈讓三策
七、明、清治水的探索
八、治河理論和技術的發(fā)展
第十三章 魏源的籌河策
一、揭露和批判治河的多種腐朽政治
二、倡議改河
三、從地形水勢議改河
四、興利除害的設想
第十四章 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治河
一、下游兩岸長堤的出現
二、水利事業(yè)的開發(fā)與停滯
三、溝通南北水運
四、通向江、淮的邗溝與鴻溝
五、溝通東南水系的汴渠
六、貫通東北水系的白溝
七、南迄余杭的通濟渠、江南河
第十五章 北宋、金、元時期的治河
一、北宋五次改道和三次回河
二、“以農事為急”的回河觀點
三、從御敵出發(fā)的治河方略
四、治河的“三畏”觀點
五、金、元利河南行
第十六章 宋、元治河的成就
一、水流漲落與泥沙沖積
二、堤防護岸與修守制度
三、賈魯白茅堵口
第十七章 明、清治河理論與方法
一、黃河、運河、淮河的相互影響
二、治河的任務
三、筑堤在實踐中的發(fā)展
第十八章 黃、淮分泄與改河北流
一、防治結合
二、潘季馴的治河業(yè)績及其局限
三、銅瓦廂決口與新河堤防
第十九章 民國的河務與黃河災害
一、河防
二、水患
三、水利
第二十章 近代水利技術的引入
一、歐風東漸后的治河策略
二、以“中學為體”的“大治辦法”
三、近代科學技術指引下的治河
第二十一章 黃河航運
一、黃河水系的航運與鴻溝
二、兩漢黃河流域的漕運
三、航運事業(yè)的進一步開發(fā)
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以后的漕運
一、隋初漕運
二、汴河的漕運
三、南北大運河
第二十三章 秦漢黃河流域的農田水利
一、先秦時期的農田水利
二、兩漢的農田灌溉事業(yè)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農田水利
一、隋代的農田水利
二、盛唐時期農田水利的發(fā)展
三、隋唐五代水利科技的成就
第二十五章 宋、元時期的農田水利
一、黃河中、上游水利工程
二、中、下游引黃放淤的興起
三、大放淤的經驗教訓
四、農田水利的恢復與南北大運河的創(chuàng)建
第二十六章 明代以后黃河流域的農田水利
一、寧夏黃河干流水利工程
二、甘陜涇河水利工程
三、山西汾河水利工程
四、河南沁河水利工程
五、青、甘水利
六、寧夏水利
七、晉、陜水利
八、河南水利
第二十七章 黃河的詩篇
一、燦爛的黃河文化
二、黃河詩詞的興衰
三、黃河詩詞的特征
四、兩岸人民患難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