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麥條銹病的癥狀與危害
一、癥狀
二、生理病變
(一)光合作用
(二)呼吸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質代謝
(四)水分關系
三、產量損失
第二章 病原菌及其侵染過程
一、病原菌
(一)分類地位
(二)形態(tài)特征
(三)生物學特性
二、侵染過程
(一)接觸期
(二)侵入期
(三)潛育期
(四)發(fā)病期
第三章 病原菌生理小種和寄生適合度
一、生理小種
(一)生理小種的概念
(二)生理小種的鑒定方法
(三)我國小麥條銹病菌的生理小種
二、寄生適合度
(一)基本概念
(二)測定方法
(三)測定結果
第四章 小麥條銹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
一、周年發(fā)生過程
(一)越夏
(二)秋苗發(fā)病
(三)越冬
(四)春季流行
二、大區(qū)流行規(guī)律
(一)流行區(qū)劃、菌源傳播和流行因素
(二)西北區(qū)的流行
(三)華北區(qū)的流行
(四)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流行
(五)云南省的流行
第五章 小麥品種抗病性及其利用
一、小麥品種的抗病性
(一)低反應型抗銹性
(二)慢銹性
(三)高溫抗銹性
(四)其他抗銹性類型
二、品種抗銹性與病原菌毒性的遺傳
(一)低反應型抗銹性的遺傳
(二)慢銹性的遺傳
(三)條銹病菌毒性的遺傳
(四)“基因對基因”學說
三、抗銹性鑒定和抗銹育種
(一)抗銹性鑒定
(二)抗銹種質資源
(三)抗銹育種途徑
四、抗銹性失效問題及對策
(一)抗銹性失效的原因
(二)持久抗病性和抗病性的持久度
(三)延長抗銹性持久度的途徑
第六章 病情調查與預測預報
一、病情調查
(一)病情調查記載指標
(二)病情普查
(三)病情發(fā)展系統(tǒng)調查
二、病情預測預報
(一)綜合分析預測法
(二)指標預測法
(三)數理統(tǒng)計預測法
第七章 栽培防治與藥劑防治
一、栽培防治
二、藥劑防治
(一)藥劑防治技術
(二)三唑酮的持效期
(三)三唑酮的治療作用
(四)三唑酮作用的病理學機制
(五)烯唑醇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