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民間信仰、敘述母題和古典小說敘事關系進行了獨立探索。首先,探討了中國古代民間信仰的起源:通過對夏、商、周三代宗教演變的考察,認為隨著國家控制力的削弱,不同于國家宗法宗教的下層宗教活動開始抬頭,民間信仰很可能就孕育于此時,只是其初不太為人注意,故而史籍付之闕如。其次,考察了民間信仰的早期形態(tài)“淫祀”的出現及其演變,指出正因為封建士大夫從封建政治角度認識“淫祀”,故而自西漢至隋唐五代封建士大夫都主張對淫祀加以禁毀。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勢力甚大,信徒遍布天下,淫祀非其儔,不再成為封建士大夫關注的中心。但在宋以后,由于佛、道二教進一步深入民間,而民間信仰也由此而出現新的變化,將佛、道宗教觀念與儒家的某些思想以及傳統(tǒng)的信仰熔鑄一爐,其影響日大,受其影響連帝王也崇祀多神,如宋朝的真宗、徽宗,明朝的太祖等。第三,揭示了民間信仰的現實性、傳承性和包容性特點,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總是直接面對現實生活解決具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