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中國貧富分化的價值闡釋

中國貧富分化的價值闡釋

中國貧富分化的價值闡釋

定 價:¥20.00

作 者: 唐莉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研究叢書
標 簽: 中國政治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0464464 出版時間: 2007-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271 pages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解讀貧富分化現(xiàn)象是本書的一種嘗試。貧富分化是中國現(xiàn)階段社會轉型中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它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和影響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如何看待和解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出現(xiàn)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遂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也成為黨政決策的難點。運用唯物史觀解讀貧富分化現(xiàn)象是本書的基本立場,堅持歷史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堅持歷史觀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本書以主體的價值選擇為研究視角,從價值選擇過程解讀貧富分化現(xiàn)象。本書主要討論五個方面問題,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如下。第一,對社會轉型中的主體價值選擇進行宏觀分析。主體的價值選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和價值手段。中國的社會轉型選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價值取向;以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目標;選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要價值手段。第二,對貧富分化現(xiàn)象進行實證分析。本書提出:貧富分化是社會轉型的負價值,它造成了雙重價值悖論:一是貧富分化對價值目標的悖論。貧富分化嚴重悖逆了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目標;二是貧富分化對價值主體的悖論,它嚴重悖逆了大多數(shù)價值主體的利益需要。其負價值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違背社會主義的本質,影響社會公正的實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成為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主要的不穩(wěn)定、不和諧因素,激化了社會矛盾;阻礙經濟增長,阻滯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障礙。第三,對貧富分化原因進行價值分析。從價值選擇的動態(tài)過程分析貧富分化的原因是本書一大特點。這包括價值目標體系分析和價值手段分析。就價值目標而言,共同富裕的根本價值目標的選擇是科學的,問題在于階段性價值目標的選擇出現(xiàn)了失衡。階段性目標主要包括三組子目標: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工業(yè)化目標與城市化目標、體制轉軌中的經濟體制目標與政治體制目標、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效率目標與公平目標??傮w上處于“三重三輕”狀態(tài):重效率輕公平、重工業(yè)化輕城市化、重經濟體制改革輕政治體制改革。對價值手段的分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價值手段本身也具有背離價值目標的可能性與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市場失靈。二是主體在價值手段的運用上出現(xiàn)失誤:對市場的駕馭能力有限,對政府的地位與作用缺乏認識,在實踐中導致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筆者認為:主體在價值選擇過程中的失誤,是導致貧富分化的主導因素,歷史、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僅僅是產生貧富分化的次要原因。第四,對社會轉型的價值標準進行分析。筆者提出:以共同富裕作為衡量社會轉型成敗的價值標準。有三個理由:共同富裕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公正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表達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共同富裕既是一個生產關系范疇,也是一個生產力范疇,以此為價值標準可以達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共同富裕既是一個歷史尺度,也是一個價值尺度,以此為標準既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也可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本書認為:價值主體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社會公正的價值理念地位與作用認識不足,是主體的價值選擇出現(xiàn)失誤的深層原因。只有消除貧富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才能超越資本主義,顯示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第五,探討消除貧富分化的價值手段。筆者提出:價值整合是消除貧富分化的主要價值手段。價值整合就是傷直主體根據自身利益和需要,在尊重歷史規(guī)律前提下,自覺協(xié)調價值目標與價值手段之間的關系,不斷追求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整合是與分化相對應的,有分化就必然要求整合。本書的可能創(chuàng)新在于:從價值學的視角研究貧富分化現(xiàn)象。目前國內研究貧富分化現(xiàn)象,大多注重歷史主義的說明,比較忽略從主體角度、對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價值闡釋。本選題沒有采取一般研究思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和分析面面俱到),著重從主體的價值選擇角度來解釋貧富分化現(xiàn)象,對社會轉型中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創(chuàng)價活動進行系統(tǒng)、整體、結構性的立體分析,對貧富分化現(xiàn)象進行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在國內研究中尚無先例,為彌補國內理論研究的視角缺陷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作者簡介

  唐莉,1964年5月出生,安徽省霍邱縣人,博士,現(xiàn)為合肥工業(yè)大學人文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多項,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高校理論戰(zhàn)線》、《社會主義研究》、《天津社會科學》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近30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解讀中國的貧富分化
第一節(jié) 社會轉型與貧富分化
一 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及其特點
二 社會轉型的成就與問題
第二節(jié) 解讀貧富分化的方法論
一 社會發(fā)展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二 堅持歷史觀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解讀貧富分化的基本思路
一 以主體的價值選擇為研究視角
二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原則
三 解讀貧富分化的具體思路和基本觀點
第四節(jié) 本選題可能的創(chuàng)新及其意義
一 本選題可能的創(chuàng)新
二 本選題的意義
第二章 社會轉型與價值選擇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價值導向
一 社會轉型的價值導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 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是社會主義的自我發(fā)展和完善
第二節(jié) 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目標
一 共同富裕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 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三 共同富裕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手段的選擇
一 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
二 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基礎
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共性與個性的同
第三章 貧富分化與價值悖論
第一節(jié) 對貧富分化的實證分析
一 貧富分化出現(xiàn)的過程
二 從社會認知看貧富分化
三 從基尼系數(shù)和財富擁有狀況看貧富分化
四 我國貧富分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第二節(jié) 工人和農民的價值主體地位分析
一 當代中國價值主體的新變化
二 工人主人翁地位的下降
三 農民成為中國的弱勢群體
第三節(jié) 貧富分化中的雙重價值悖論
一 價值悖論的含義
二 貧富分化:對價值目標的悖論
三 貧富分化:對價值主體的悖論
第四章 貧富分化與價值活動
第一節(jié) 關于貧富分化現(xiàn)象的總體說明和基本判斷
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貧富分化的原因爭論
二 對現(xiàn)階段中國貧富分化的基本判斷
第二節(jié) 階段性價值目標的選擇與失衡
一 關于效率與公平
二 關于工業(yè)化與城市化
三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
第三節(jié) 價值手段的運用與失控
一 市場經濟的負價值

二 國家宏觀調控及其失控
三 中國的戶籍制度與城鄉(xiāng)差距
四 社會保障的滯后與貧富分化
五 市場與政府:中國正在求解的高難度課題
第五章 社會轉型與價值標準
第一節(jié) 社會進步與社會轉型的標準
一 20世紀西方的社會發(fā)展理論
二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進步觀
三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價值標準
第二節(jié) 中國共產黨在價值標準問題上的探索
一 “以階級斗爭為綱”
二 實踐標準
三 生產力標準
四 “三個有利于”標準
五 對價值標準的探索并未結束
第三節(jié) 共同富裕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最高標準
一 共同富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價值標準體系中的地位
二 共同富裕作為最高標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三 共同富裕作為最高價值標準的當代價值
第六章 共同富裕與價值整合
第一節(jié) 價值整合的含義
一 如何理解價值整合
二 價值整合的依據和內容
第二節(jié) 價值整合與中國共產黨
一 中國共產黨是價值整合的重要主體
二 利益分化要求中國共產黨進行價值整合
三 中國共產黨具備了價值整合的資源
第三節(jié) 價值整合與科學發(fā)展觀
一 中國共產黨對改革以來發(fā)展戰(zhàn)略的反思
二 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
三 科學發(fā)展觀與實現(xiàn)共同富裕
第四節(jié) 價值整合的內容
一 階段性價值目標的調整
二 價值手段的完善
三 利益整合
結束語:清除貧富分化,努力實現(xiàn)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