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興起于唐五代,大盛于兩宋,衰微于元明,而又復興于清。清詞作家之多,作品之眾,流派之豐富,風格之多樣,理論之深入,層面之廣泛等,都是以往所無法比擬的,有不少方面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詞學大盛的兩宋時期。然而,清詞的研究,雖已得到學術界一定的關注,卻還沒有全面深入展開。其主要原因,除了某些傳統(tǒng)觀念仍然非常強大,對宋以后訶持忽視態(tài)度外,也和資料零散,缺乏整理等因素有關。一九八○年代以來,南京大學中文系承擔起《全清詞》的編纂任務,就是有鑒于此,希望通過此種大型的資料匯纂,進一步推動詞學暨文學史研究的發(fā)展。至二○○二年,《全清詞》已經出版了第一卷[順康卷],凡二○冊,八一○萬字,為清詞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助力。不過,《全清詞。順康卷》的收錄范圍還只是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的詞作,而且,作為一部總集,它有著特定的體例,有許多重要信息也無法體現(xiàn)出來。根據(jù)這種情況,為配合當前詞學研究特別是清代詞學研究的需求,我們編選了這部《清詞珍奉叢刊》?!肚逶~珍本叢刊》共收錄清詞文獻三二○種,包括清詞別集和總集兩類,而以別集為主。就其收錄特色而言,大約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清詞的評點本。詞的評點宋代即已出現(xiàn),明代中后期以對《草堂詩余》等的評點為標志,得以展開,至清代更得到全面發(fā)展。有清一代的詞學評點,清初順康之際,風氣甚盛,清代中期漸趨冷落,而發(fā)展到晚清復又引起關注,和清詞的發(fā)展一樣,基本上也是兩頭大,中間小。清代詞評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清人評清詞,而且往往是同時人互相作評。這一類評點,由于評者和被評者往往相識,因而有些作口叩曾被四庫館臣譏為標榜聲氣,編入《四庫全書》時一概刪削。友朋之間的互相評點固然容易有標榜之習,但也不可一概而論。由于參與評點的,大都是詞學名家,不僅創(chuàng)作經驗豐富,也有敏銳的批評意識,所以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更值得注意的是,評點中除了有審美的闡發(fā)之外,還會有諸如群體活動、創(chuàng)作本事之類的信息,對認識清詞發(fā)展的生態(tài),也非常重要,因而應該予以充分關注。二、清詞的稿本、鈔本。清詞量大面廣,刊刻、存佚及收藏情況都非常復雜。有的詞集能夠在社會上流通,有的則只能以稿本或鈔本的形式存在。在社會上流通的詞集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未能刊刻的稿本或鈔本也不一定質量不高??傊?,其中的情況非常復雜,必須具體分析,綜合考慮,才能對清詞的基本風貌得出全面的認識。另外,由于時代接近,資料保存的意識增強,有不少詞集雖然已經刊刻,在社會上廣為流通,但其稿本往往并沒有失傳,還呈現(xiàn)著定稿之前的面目,不僅能夠體現(xiàn)其書法藝術,而且修改刪定之處亦歷歷可見,可藉以考察分析其創(chuàng)作的匠心。這些,都使得清詞的稿本、鈔本具有獨特的價值。三、時代較早的刊本。本書酌情收入了一些刊于乾隆以前的詞集,特別是順康兩朝的刊本。一方面,從版本學的角度來看,清初的刊本有其一定的特色; 另一方面,刊于清初的本子,上面往往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信息,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清訶復興的有關內涵。例如顧貞觀,今人對其詞學的了解,基本上集中在他的獨主性靈的創(chuàng)作,以及和納蘭性德共同選編《今詞初集》,可是,清初不少重要的詞集中,都有諸如顧貞觀[參閱]之類的字樣,可以從一個方面看出顧貞觀在當時訶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類的信息大都非常零散,還有待于學者有意識的搜集,才能更好地認識那個時代。同時,這也說明,清代初年的詞的刊刻,并不僅僅是書商的事,遺體現(xiàn)為特定詞學圈子的活動。這一類的版本,就不僅是出版史研究的課題,也是詞學史研究的課題。關于入選詞家的斷代,本書采取比較寬松的做法。明清之際,只要生活年代確認入清,即在收錄的范圍之內(如個別詞集刊于明代,亦不據(jù)此斷代)。清末之人,有的進入民國以后,即使仍生存多年,只要其詞集有特色,也酌情收錄。至于與詞集有關的一些信息,如序、跋等。即使范圍稍寬,亦盡量收錄,以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