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號是北京地區(qū)唯一一家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弓箭制作老字號;而楊福喜是聚元號的第十代傳人。前不久,保存完整的清代宮廷弓箭制作的北京“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正式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們一致認為,“類似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這種融技術和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品種幾乎成為絕唱”。中國弓箭制作技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射藝”是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中品位的象征,是對君子“六藝”、的具體要求。聚元號曾經輝煌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其制作的弓還出口到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1957年,楊福喜的父親還用罕見的白牛角為毛澤東做過一張弓。但在“文革”的“橫掃”中,聚元號的牌匾被砸了,弓箭作坊成為“歷史的垃圾”被清除,中國傳統(tǒng)弓箭制作技藝已經瀕臨失傳的危險……不能讓民族傳統(tǒng)技藝流失.楊福喜萌生了重振民族弓箭的念頭。做一張弓要經過二百多道工序,而楊福喜年過四十才剛剛邁出學藝的第一步,這其中的故事,酸甜苦辣,讓人聞之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