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史(上下)

魏晉南北朝史(上下)

魏晉南北朝史(上下)

定 價:¥75.00

作 者: 王仲犖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 王仲犖著作集
標 簽: 秦漢魏六國史

ISBN: 9787101055894 出版時間: 2007-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06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包括三國鼎立、西晉統(tǒng)一及其崩潰、東晉十六國、南北對峙、南北朝的政治與經(jīng)濟等內(nèi)容。

作者簡介

  王仲犖王仲犖(1913:1986)教授。浙江余姚人。1937年畢業(yè)于上海正風文學院。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唐史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山東省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專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關(guān)于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guān)系的形成問題》、《北周六典》等。一代魏晉南北朝史學研究宗師2008-03-12 09:34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魏晉南北朝史學術(shù)研究領(lǐng)域,學術(shù)界一致公認有兩大家即“南唐北王”。北王就是我們山大歷史系教授王仲犖先生。王仲犖(1913-1986)浙江余姚人。1947年任教于山東大學,歷任教授、系主任、古籍所副所長、校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史哲》編輯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理學會理事長、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小組成員、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歷史學科第一屆學位評議組成員。滿腔熱血 一心赤誠先生自幼愛好詩文,在上海正風文學院求學期間,因詩寫得好,得到章太炎先生的賞識,收為晚年弟子,章先生對他的影響甚大。30年代初,開始走上學術(shù)研究道路時,曾向章先生請教治學方向,老師告訴他“民族危亡關(guān)頭,欲保種姓,必須熱愛祖國歷史?!蓖跸壬鷱拇嗣鞔_意識到史學研究與祖國命運的密切關(guān)系,樹立起為復興民族而治史的崇高信念,而且為此奮斗了一生。1936年,章太炎先生在蘇州病逝,臨死前立下遺囑“設(shè)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孫孫毋食其官俸。”這幾句話雖然是對他的兒女說的,但王先生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1938年,先生從浙江老家回到被日軍占領(lǐng)的上海,和一批進步人士在租界創(chuàng)建了太炎文學院,王先生任院長秘書室主任兼中國通史教授,講授中華三千年歷史(民國通用教材)。課堂上,先生意氣風發(fā),慷慨陳詞,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日偽當局對此極為恐懼,起先以“號召抗日”等罪名加以責難,繼而給先生寄去了裝有子彈的信函。雖然受到如此恫嚇,先生卻泰然處之,繼續(xù)走自己的路。直到1940年,汪偽政權(quán)粉墨登場,太炎文學院為避免成為汪偽政府的文化工具,宣布解散,先生就此離開上海。1940年底,先生抵達昆明,任云貴監(jiān)察使李印泉(章太炎先生的盟兄弟)的秘書。1942年,怒江前線告急,適逢先生身染虐疾,十分虛弱,但仍然堅持和李印泉先生赴保山龍城等地參與指揮抗擊日軍。當前線統(tǒng)帥部決定撤軍回昆明時,先生極力反對,并正確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我方優(yōu)勢,在印泉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統(tǒng)帥部最終采納了王先生的建議。固守怒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42年底,先生赴重慶中央大學任教,1945年,中央大學遷至南京。南京當時處在內(nèi)戰(zhàn)前線,學生運動此起彼伏,先生支持學生民主運動,中央大學當局對此甚為不滿,于1947年解聘六大教授,先生當然不能幸免。1947年春,時年34歲的王仲犖先生北上青島任教于山東大學,直到逝世,在山大教書近40年。在山大教學的生涯中,先生雖然一心鉆研學術(shù),但是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他仍然十分關(guān)心國家命運,關(guān)注著共和國的成長。1976年,天安門事件發(fā)生,先生曾詩云:“天安門前花如雪,烈士碑成墮淚碑,總理有靈應(yīng)喜甚,中華個個好男兒?!睘槿藥煴?治史楷模王仲犖先生桃李遍天下,山大現(xiàn)有許多老師都是他的弟子。先生逝世后,他的弟子兼同事,山大歷史系教授鄭佩欣先生有挽聯(lián)云:“有遺著四百萬字 育齊魯三千英才”先生非常愛護學生,早在中央大學任教時,就因支持學生民主運動,受到排斥。在山大任教期間,經(jīng)常拿出自己的微薄工資接濟學生。對于學生的困難,他總是熱心地給以解決。他總是將學生的事看作自己的事情,對學生的關(guān)心甚于對自己的關(guān)心。他視學生如己出,倘若學生犯了錯誤,他首先做的是自責,然后才去教育學生。在先生心目中,學生的前途是最重要的。齊濤先生(現(xiàn)任曲阜師范大學校長,曾主編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是他的學生,學校本來安排他讀完碩士之后接替王先生的夫人鄭宜秀教授的工作,以便鄭老師有時間更好地照顧王先生(先生當時有心臟?。?,但先生看出齊濤是個人才,不愿因為自己影響他日后的錦繡前程,并未接受學校的安排,還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繼續(xù)教導齊濤,直到先生病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啟功先生聞仲犖先生病逝,撰有挽聯(lián):直諒多聞,是為益友。精勤蓋代,無愧宗師。王仲犖先生一生致力史學,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正如啟功先生所言“無愧宗師”。其治學經(jīng)驗大體有以下幾點:其一是博。先生一生博覽群書,有著深厚的史學底蘊。早在青年時期,就把家藏的五六千冊書都通讀過了,為寫《西昆酬唱集注》,找了許多書,如《左傳》《論語》《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太平御覽》《世說新語》等都細致的看過。先生讀書既多又快。在京點校二十四史后期,常去中華書局圖書館借書,沒過多久,對人感嘆:“這里藏書,我大多已看過了”,并“苦于無書可看”。館內(nèi)藏書幾十萬冊,在當時遠遠抵得上一個大學藏書館,先生卻嘆無書可讀,其學問之淵博,可以想見。其二是精。即在博的基礎(chǔ)上,精讀深鉆幾本基本書,把它讀得熟爛,他曾說:“一個學者,要有幾部書熟爛于胸中,這樣才能控制全局,無往不勝。”他不僅這樣說了,還這樣做了,據(jù)鄭宜秀老師講,王先生對《資治通鑒》甚為熟悉,讀過十幾遍,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說過:“在某種意義上講,我是靠一部通鑒起家的。”其三是勤。勤讀、勤記、勤思、勤學,書不離眼,筆不離手,腦袋不停地思考問題,并把記、思、寫有機結(jié)合起來,把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智慧和活的源泉,使之開出新的花,結(jié)出新的果,這是王先生一生的治學特點和根本要訣。他一生求學、教學、治學六十余年,總是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筆者有幸參觀了王先生的臥室,內(nèi)有一個書架,上上下下擺滿書。還有六個大書柜,內(nèi)有先生所有遺稿和存書。以前筆者曾懷疑陳景潤教授為攻破“歌德巴赫猜想”光稿紙就有一麻袋是否屬實,今天看到王先生滿滿一柜子手稿,疑慮頓消,大凡做學問者,必有這種勤勉精神。先生曾立下“生命不息,寫作不止”的座右銘,在他停止吸呼的前一刻還在以每天3000字的進度,趕寫《中國物價史》。其四是嚴。先生在研究工作中,一向堅持高標準,高質(zhì)量,并諄諄告誡青年同志“不要太急于出書,良工不示人以璞?!彼约旱摹段骼コ瓿ⅰ贰ⅰ侗敝芰洹?、《北周地理志》等幾部書,四十多年前就已草稿,后經(jīng)四次易稿,多次修改補充后,才于1978年后陸續(xù)出版。其五是創(chuàng)。王先生善于思考,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五六十年代,當“西周封建論”和“春秋戰(zhàn)國封建論”風靡國內(nèi)史壇,被認為是權(quán)威觀點,在古史分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候,他敢于大膽地把自己通過認真研究所得出的不同結(jié)論發(fā)表出來,供人們討論,終于成為一家之言,以魏晉封建論載入史冊,為國內(nèi)外學者承認和信服。輝煌的業(yè)績 平凡的生活王仲犖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工作,半個多世紀里,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輟。先生在學術(shù)上建樹頗多,對于先生貢獻的業(yè)績,我們僅選一二以饗讀者。(一)對古代史上幾個重要問題,如古史分期問題,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農(nóng)村公社和休耕制度問題,物價問題,明代紡織生產(chǎn)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都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尤其是古史分期問題,他繼承并發(fā)展了魏晉封建論。先生另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是出版《曹操》一書,首次對曹操的歷史功績進行了公允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為后來史學界討論曹操其人打下了基礎(chǔ)。(二)在古籍整理方面,先生的貢獻是很大的。早在上海求學期間,就已經(jīng)著手注釋宋代楊億編撰的《西昆酬唱集》。今天我們讀到的中華書局新校點版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王先生的功勞。1960年為高等院校主編的《資治通鑒》一書。此外,在先生70歲高齡還整理章太炎的遺著,主持《太炎先生全集》編輯出版工作。(三)先生學術(shù)成就最主要的部分是關(guān)于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貢獻。先生從五十年代開始研究魏晉南北朝史,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寫成了《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這本專著將中國中世紀370余年的復雜歷史進行了梳理。由于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現(xiàn)象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歷代研究者大多將它和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相提并論,認為無光明可寫。王先生明查這一弊端,決心給予突破。而事實證明,先生獲得了成功。他扭轉(zhuǎn)了過去那些因偏見造成的蒙昧狀態(tài),開辟了魏晉南北朝歷史光明的新局面,目前史學界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主流棗南方經(jīng)濟大開發(fā),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看法,就是對王先生的觀點和建樹的肯定。《北周六典》和《北周地理志》也是王先生的著名力著,是他魏晉南北朝史豐碑的組成部分。先生拼搏奮斗了一生,成就了他光輝的業(yè)績。先生不僅有著偉大的一面,也有著自己平凡的生活。先生生活簡樸,當年與鄭宜秀老師結(jié)婚時,其家當只有一件替換的破夾襖。家里的水泥地板壞了,自己找來工具,親手修好。先生秉性耿直,做人極有原則。一次開會,領(lǐng)導不公平處理一件事,先生馬上就站起來:“給我找車子,我身體不好,要回家了?!毕壬⒉慌乱虼硕米镱I(lǐng)導。因為王先生德高望重,許多領(lǐng)導經(jīng)??赐?,他也從來不回訪,有人貼大字報說他架子大,稱他為“祖師爺”,他也一笑置之。仲犖先生又是個極為重感情的人。對于自己的恩師章太炎先生,他一生仰慕和尊敬,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對恩師有著深沉真摯的懷念之情。他認為“太炎先生是一個被臺灣海峽兩邊政治家和歷史家誤會,冷淡了許久的歷史人物”,“現(xiàn)在對太炎先生的評價,有許多不實之處,不公之論,是應(yīng)當矯枉的?!睘榱顺吻迨聦崳晦o辛勞的撰寫了“太炎先生二三事”,后又參與編輯《章太炎全集》,在去世前十余天,還在病榻上與華中師范大學校長章開沅教授談《章太炎全集》出版和章太炎先生的家事。先生一生交友廣泛,而且和朋友感情極好,大概是先生是重感情的緣故。如果朋友有困難,先生總是想盡辦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朋友。在山大,先生和童書業(yè)先生過往甚密。童先生很喜歡吃蛋炒飯,仲犖先生就經(jīng)常親自做給童先生吃。文革時先生和童先生都遭到批判,在這種艱難的環(huán)境中,兩個人相互扶持,共同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68年童先生因病逝世,先生悲痛不已。先生對山大也很有感情。當年北大三次來邀請王先生去北大任教,先生都拒絕了,畢竟在山大已經(jīng)呆了幾十年,有了感情,用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山大已經(jīng)成為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先生又怎么舍得山大呢!先生不僅是個好學生,是位好老師,是可以相交的好朋友,他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先生很愛家,也很會照顧家人。和鄭宜秀老師結(jié)婚三十余載,相濡以沫,恩愛逾常。相互扶持,互敬互愛,共同走過艱難的歲月。因為鄭宜秀老師的工作比較忙,先生就主動負責起照顧家和孩子的工作,用行動來支持鄭宜秀老師。在孩子眼里,王仲犖先生是個慈父,他對待子女很民主,支持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且恰當?shù)亟o予正確的引導。因為先生總是很風趣,說話很幽默,所以家里總是洋溢著祥和歡樂的氣息。仲犖先生正是這樣一個人,一個雖然平凡卻處處閃著耀眼光芒的人。

圖書目錄

暫缺《魏晉南北朝史(上下)》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