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報,尤其短時間尺度的預報作為當代自然科學領域里一個難度很大而富有魅力的前沿課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地震科技工作者為之奮斗不息。其魅力不僅在于地震孕育、發(fā)生的許多奧秘有待我們去揭示,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功的預報可以使許多國人免遭罹難。自從1966年我國正式開展地震預報研究與實踐以來,我們既有過不少預報成功的欣慰,也經歷了許多遭受挫折的悲痛與沉思。但成功與挫折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說明地震預報決不是“占星術士”的卜算。在現(xiàn)階段對某些大地震在震前作出一定程度、乃至較成功的科學預報是有可能的,但要對多數(shù)大震作出準確的預報,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努力。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對任何復雜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從不怎么全面、不怎么深入、不怎么準確到逐漸全面些、深入些的過程。毫無疑問,對認識地震孕育發(fā)生過程來說,也是如此。只要認真查閱一下近幾個五年計劃地震預報攻關研究的成果,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認真研讀一下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強地震短期預測及救災技術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