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章解釋貫穿全文的基本概念,厘清研究的邊界,提出必要的學理假設和進入路徑。第二章循著中西思想家們相關的論述,探尋支持本研究的思想源流,整合相關研究的學術積累和理論鋪墊,對從柏拉圖伊始到當代的公共選擇學派等諸多政治學家們對政府屬性和職能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以此提煉出對于政府利益的研究。第三、四章,分析政府利益的內涵、特征以及政府利益形成和產生的原因,同時從政府利益對政府組織和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兩方面對政府行為的影響做了闡釋。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它體現了公共性這一現代民主政府的本質屬性。離開了這種公共性,政府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與合法性。但是,政府除了公共性以外,也無可置疑地存在著自身的利益,即政府除了為社會服務的公共性之外,還具有自利性。因此,理解政府利益,應該從公共利益和組織利益兩方面來理解,同時應該考慮政府組織成員個人利益的存在。在第五、六章,筆者通過回顧中央與地方分權化的制度變遷過程,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化,地方政府日益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在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中發(fā)揮越來越積極、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給定的約束線內進行自主性決策,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另一方面,分稅制以及財政分級預算使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績效有了強大的激勵機制,地方經濟利益增進目標突出。從二十多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在市場化推進,還是在社會福利增進、經濟快速增長等方面,地方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行為也引起了一些負外在性問題,應該講,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和發(fā)展都已極大地影響了區(qū)域經濟的均衡發(fā)展,阻礙了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改進,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公共利益是政府利益的本質,而政府自身利益則是政府行為異化的結果。為了消除這種異化,需要政府轉型,并通過政府轉型對政府自身利益產生強有力的沖擊,使政府利益真正代表公共利益。第七章介紹了治理和治道變革的理念,根據中國的現實狀況,我國治道變革的基本理念應包括:有限、分權、民主、法治、服務,并以此理念為基礎,進行治道變革的制度安排,從而建立一個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