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運用多學科的觀點分析探討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并在系統(tǒng)梳理國內外大學治理結構沿革的基礎上,為我國大學治理組織架構的確立提出政策建議。本書由三部分共12章組成。第一部分為理論框架和概念辨析,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是從第3章到第8章,在對大學治理進行概念辨析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分別系統(tǒng)分析了大學理念、法人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管家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指導下的大學治理的基本觀點和治理結構特征,為大學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第三部分為大學治理的組織架構,包括第9章到第12章,分別系統(tǒng)分析了西方和我國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沿革、特征及其對我國構建現(xiàn)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建議。本書主要觀點和結論如下。(1)大學治理是在大學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情況下,協(xié)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與大學管理是區(qū)別顯著的兩個概念,兩者存在著三個時空邊界:時間邊界、規(guī)模邊界和制度邊界。正確認識和確定兩者的邊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2)任何一種大學治理理念和治理結構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本書認為,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大學理念理論、法人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管家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等。根據(jù)大學理念理論,大學治理應強調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據(jù)法人理論,大學治理強調大學法人的辦學自主權;根據(jù)利益相關者理論,大學治理應實行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根據(jù)委托代理理論,大學治理要重視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根據(jù)管家理論,大學治理應當創(chuàng)設一種授權和參與的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管理者的潛能;根據(jù)教育消費理論,大學治理應當明確和保護作為教育服務消費者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在大學治理實踐中,應當汲取各理論中的合理成分。(3)西方大學外部治理結構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歷史演進過程,相關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早,并取得了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成果,特別是定位好政府角色,建立政府、大學之間的伙伴關系等方面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由于政治經濟體制、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各國大學形成了不同的內部治理結構模式,本書歸納了美國模式、德國模式、英國模式、法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主要特點,并歸納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學術行政兩權分開,互相滲透,各司其職的模式;以法國為代表的學術權力行政權力相分離,以行政權力主導的模式;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分離,以學術權力占主導的模式。(4)我國現(xiàn)代大學外部治理結構經歷了政府松散管理、集權管理、分權管理再到集權管理的多次變更過程;改革開放后,我國又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當前我國大學外部治理結構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在政府與大學關系上政府行政干預依然過多,在大學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關系上關系淡漠等。我們需要重新探索大學的外部治理結構,包括政府與大學新型關系的建立;更新資源配置模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引進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治理,提倡社會參與等。(5)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權力要素包括以黨委為核心的政治權力,以校長為首的行政權力和以教授為主的學術權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有過多次變化,但權力結構一直處于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占主導的局面,學術權力一直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應當建立大學內部權責劃分的制約機制;實行學院參與型的治理模式;調整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6)對我國大學的院系設置和學科分布情況與西方大學進行了比較分析,并運用管理跨度理論、知識管理理論和知識創(chuàng)新群理論對院系設置和學科分布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了我國大學在院系設置和學科分布方面存在的不足,認為我國大學應當適當減少學院數(shù)量,規(guī)范學院設置,提高學院內學科設置的綜合性;加強和重視特色學院或特色學科建設;在研究型大學分別設置本科生學院和研究生學院;重視交叉學科項目或研究中心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