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建設型政府
1.1 “文革”后混亂和落后的狀況推動政府轉向“經濟建設型”
1.1.1 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
1.1.2 經濟效益全面下降
1.1.3 經濟發(fā)展速度緩慢
1.1.4 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混亂
1.1.5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1.6 中國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甚至若干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1.2 黨和政府的文獻對“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表述
1.2.1 黨代會關于“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表述
1.2.2 《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表述
1.3 專家學者對“經濟建設型”政府的研究
1.3.1 傳統(tǒng)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
1.3.2 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1.3.3 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的弊端
1.3.4 “經濟建設型”政府的職能和工作任務
1.3.5 政府機構改革
1.4 “經濟建設型”政府的實踐及其成就
1.4.1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府工作重心轉移
1.4.2 以機構精簡為主線的政府機構改革
1.4.3 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改革
2 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
2.1 通貨膨脹加劇與市場秩序混亂推動政府轉向“經濟調節(jié)型”
2.1.1 通貨膨脹加劇
2.1.2 市場秩序混亂
2.1.3 經濟結構失調
2.1.4 價格改革闖關受挫,致使上述問題更加嚴重
2.2 黨和政府的文獻對“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表述
2.2.1 黨代會關于“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表述
2.2.2 《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表述
2.3 專家學者對“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研究
2.3.1 構建以宏觀調控為主的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現實要求
2.3.2 政府進行經濟調節(jié)的主要任務和手段
2.3.3 適應經濟調節(jié)的政府機構改革
2.3.4 經濟調節(jié)中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系改革
2.4 “經濟調節(jié)型”政府的實踐及其成就
2.4.1 以經濟調節(jié)為重點的政府職能轉變
2.4.2 以職能轉變?yōu)橹攸c的政府機構改革
2.4.3 以建立合理分權體制為主線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改革
3 公共服務型政府
3.1 公共服務供求失衡推動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
3.1.1 公共服務需求增加
3.1.2 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滯后
3.2 黨和政府的文獻對“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表述
3.2.1 黨代會關于“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表述
3.2.2 《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表述
3.3 專家學者對“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研究
3.3.1 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背景
3.3.2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3.3.3 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任務
3.3.4 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難點
3.4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實踐及其成就
3.4.1 以公共服務為重點的政府職能轉變
3.4.2 以職能整合為特點的政府機構改革
3.4.3 基于合理劃分管理責權的中央與地方關系改革
4 和諧政府——我國政府轉型的未來趨勢
4.1 和諧政府是政府轉型的最終取向
4.1.1 政府轉型是有終點的
4.1.2 政府轉型終點之時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之日
4.1.3 政府轉型的最終目標是建設和諧政府
4.2 建設和諧政府的意義、內涵及其特征
4.2.1 和諧政府提出的背景
4.2.2 建設和諧政府的意義
4.2.3 和諧政府的內涵
4.2.4 和諧政府的特征
4.3 建設和諧政府的現實路徑
4.3.1 建設和諧政府的可行性分析
4.3.2 建設和諧政府面臨的難點
4.3.3 建設和諧政府的基本原則
4.3.4 建設和諧政府的現實途徑
附錄 市場經濟演進中的政府職能轉變
附錄1 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與守夜人政府
附錄1.1 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
附錄1.2 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機制優(yōu)越性的論證
附錄1.3 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眼中的政府:守夜人政府
附錄2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與干預型政府
附錄2.1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
附錄2.2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對國家干預經濟合理性的論證
附錄2.3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眼中的政府:干預型政府
附錄3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與有效型政府
附錄3.1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
附錄3.2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論限制國家干預經濟
附錄3.3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政策主張及其在西方各國的實踐
附錄3.4 從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到現代主流經濟學
附錄3.5 現代主流經濟學家眼中的政府:有效型政府
附錄4 政府職能轉變的歷史邏輯
附錄4.1 怎樣評價和運用市場機制
附錄4.2 怎樣評價和發(fā)揮政府職能
附錄4.3 如何實現市場機制和國家干預的有機結合
附錄4.4 西方國家政府職能轉變歷程對我國當前政府轉型的啟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