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草原精神文化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子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要交付出版了,心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還有些忐忑、有些遺憾。說實在的,從動筆寫作到交稿,歷時一年有余,直到進行全書統稿的時候,似乎才找到了感覺,才真正開始進入角色,才發(fā)現有一些觀點、想法沒有充分展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有些問題論述得還很膚淺,沒有深入下去;全書的觀點、材料以至謀篇布局,都還有不少欠缺,如有可能做進一步完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課題結項的期限已到,不能因為我們一項子課題而影響整個研究的工程的進度,只好不很情愿地交稿了?;蛟S,科研工作注定是一項留下遺憾的工作。因為,整個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思考、探索的過程,有些認識直到最后才形成,有些毛病和問題直到最后才發(fā)現,即使是原來滿以為找到了不容置疑的答案的東西,到了后來才發(fā)現原來那只是尋找答案的開始。這或許就是每一個階段的研究,只能是新一輪研究的基礎,只能是供別人和自己日后超越的一個標尺的原因吧。草原文化研究是個新課題,開展系統的研究迄今不過也就幾年。草原文化研究的困難恰恰在于草原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豐富性和外延的廣闊性。我們說,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是指形成在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文化。它不是單一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是生發(fā)在草原這一地域范圍之內的歷代各民族文化經過無數次裂變-聚變-裂變的反復整合而形成并被傳承下來的草原各民族文化的集合體。在民族文化層面上,草原文化不僅包含了諸如匈奴、柔然、鮮卑、突厥、蒙古等歷史上的各個民族接續(xù)下來的文化,而且還包括并存于同一歷史時期內的各個民族的文化,如今天的草原文化不僅包括蒙古族文化,而且還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的文化;草原文化是復合型文化,由基于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經濟類型的多個文化子系統構成的復合型文化形態(tài)。在草原這個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狩獵采集文化、原始混合型文化、畜牧游牧文化、農業(yè)文化、工業(yè)文化等等。盡管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建立在游牧生產方式之上的游牧文化在整個草原文化當中居于主導地位,以至使人們往往將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等同起來,但只要我們認真回顧歷史就不難發(fā)現,游牧生產方式歷來都與程度不同的狩獵、農業(yè)等其他生產方式相伴相隨而發(fā)展,從而使草原文化一開始就具備了復合型文化的品質;草原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從形成到現在歷經數千年,一代代傳承下來,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不僅依然保持著固有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要素,而且,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時代的前進,吸納了大量活性元素,內涵得以豐富,外延得以擴展,正在以嶄新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因此,草原文化既是古老的傳統文化,又是鮮活的現代文化,既可以指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草原人群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指代今天的各民族草原兒女所置身于其中的活態(tài)文化。作為歷史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指以游牧文化為主導的、以蒙古族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體系;作為現實文化概念,是指在草原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入諸多現代文化要素和多民族文化要素,同時依然保持其鮮明特色的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