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階級突出,吏治腐爛,百姓涂炭,農民起義,狼煙不熄,天翻地覆。這是一段痛苦的歲月,同時,繼春秋戰(zhàn)國、六朝戰(zhàn)亂之后,五四之前,又孕育了一次沒有出路的思想啟蒙運動。昆曲歌頌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愛情,是對包辦婚姻不自覺的反抗。這些藝術家恨天地太狹窄,束帶狂叫,又不知自由為何物。戲曲的繁榮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如奸相嚴崇生前就鳴鳳記上演,諷刺…………昆曲上承宋元傳統(tǒng),下開徽、漢、京劇先河。經過明末戲劇家們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戲曲、民謠之長,不斷改革,名劇林立。后來發(fā)展為“家家莫提起,戶戶不提防”的狀態(tài),真正活在大眾心上,豐富了人民的思維,塑造了無數圓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書的作用。本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浙江省文化廳高瞻遠矚,指導并信賴海寧市文化體育局,根據筆者人微言輕的推薦,奮戰(zhàn)兩年,邀請昆曲最后也是最大的專家周瑞深先生在91至93歲的高齡,總結漫長一生中有關編、演、作曲、說戲(中國戲曲導演方式)的經驗,勉力完成了呈獻給讀者的這部由奇緣造就的奇書,盒裝七部,包括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桃花扇》、《冬青樹》全劇生旦凈末的曲譜六種,附以周老自作自行譜曲的短劇三折及自作詩詞曲集一冊。保存古劇資料,供來哲研究排演參證,讓七百年來前修的心血延綿一線。捧讀兩千頁手稿,曲譜上的小字只有一粒芝麻大,筆筆不茍。兩年憶寫太艱辛,正是:萬種豪情吐不出,一腔熱淚涌溫泉,溫泉磨墨成書稿,文脈重延幾百年!周瑞深先生年十四,拜事昆曲名宿朱麗泉、李受章,兼習詩詞。1932年,散步時閑哼曲自娛,為杭州行家潘懷素所聞,以為有可塑性,介紹到杭州市立中學拜溫州人陳竺同門下深造。1946年,識名家許雨香、項遠村,同組梅社,任干事。項氏教以曲譜、曲韻,漸通昆曲音樂。名票殷振賢教演《尋夢》一折。1956年,表兄吳甲原見其學有所成,寫信介紹給浙江文聯(lián)主席宋云彬,要求安排至專業(yè)部門工作,但未能成行。1979年,傳字輩老藝人鄭傳鑒推薦周先生入上海昆劇院,費盡心力,亦未能成行。鄭君為此人才難得而垂涕。周先生用岳飛題材草成昆曲,20世紀80年代初趙景深教授快讀后,取名《東窗記》。前述許雨香、項遠村解放后均在北京工作,為北京昆曲研習所發(fā)起前輩。二老曾將此劇送俞平伯先生審讀,俞老倡議調先生入京,但未能如愿。王傳渠、鄭傳鑒、倪傳鋮、薛傳綱等上海、蘇州名家對先生甚為敬佩,理由是:懂工尺譜者北京僅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付雪漪先生,知七弦譜者更少。先生節(jié)衣縮食,走訪長者,會全劇及著名折子戲唱段較多,長于吹笛,懂曲牌數百,聲腔得高人傳授,戲在人身上,已屬鳳毛麟角,而能用典雅明代傳奇形式,清初孔尚任、洪升等大師的文學語言撰寫古劇者,更是孤例。當代能兼通案頭及舞臺雙重絕學者尤為罕見。我在前幾年去嘉興市訪問劇目學家莊一拂老人(時年93歲),請教岳西高腔、弋陽腔、青陽腔中保存明清劇目與昆曲唱法異同,他說此事只有問周先生,自己回答不了,又說“吳梅(霜崖先生)精案頭之學,少舞臺實踐,作劇有文彩而劇場效果不盡如人意。周治昆曲是從舞臺走向書齋,故無此弊?!苯浀胤綗嵝奈幕耸款檱A先生努力,先將周老的詩詞曲著作及附工尺譜劇本刊印百冊。我有幸獲得四套,分別贈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國家版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前二者都給周老頒發(fā)了證書。書稿付印時,97歲老人吳祖剛題詞《鷓鴣天》:杳渺幽思發(fā)浩歌,飛花舞影兩婆娑,朱弦咽晚凌波怨,鐵笛吹寒熱血多。鳴鼓角,壯山河,揚清激濁費張羅,多君韶護鉤沉手,瀝血漚心挽墜波。上海91歲老詩人周退密讀畢擬絕句四首代序,今錄其一:海寧一老魯靈光,三割居然合魏梁,悱惻悲涼千古恨,《洛神》而后是《東窗》。此書寄出十幾套后,北京朱家縉、王世襄,天津陳宗樞,上海秦綠枝、龔明德,湖南鐘叔河等文化名流紛紛致函周先生或翻印者致謝,評價甚高。昆曲家、詩詞家、書法國畫大師、版本??睂W家等,都不能從國外引進。若干學科的高級專家不是沒有不足與失誤,用人是用其長而避其短,求全則無才。周老與浙江省、海寧市兩級文化界,為戲曲遺產所做的一切,出版家無利重義,捍衛(wèi)古曲的苦心,不能再作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