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原名洪骍,小字嗣穈,字適之。原籍安徽績溪,生于上海。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史家、作家。早年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接觸新學,信奉進化論,參與編輯《競生旬報》。一九一○年赴美國,先后在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農科和文、史、哲學,師從于實用主義大師杜威。一九一七年七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在北京大學任教數十年,擔任過中文系主任、英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長等職務。講授過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概要、唐宋思想史等課程。在留學期間,便投稿《新青年》,首先倡導白話文,主張進行文學革新?;貒?,參加編輯《新青年》,反對孔教和封建倫理道德,宣傳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成為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一九二二年離開《新青年》,主辦《努力周報》。[九一八]事變之后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周刊,積極主張[西化]。一九三八年出任南京國民政府駐美大使。一九四一年回國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一九四六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一九四九年移居美國,后回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一生涉獵文學、哲學、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進行過許多開拓性的研究,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胡適文集》、《胡適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