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紅蟲的產生
1.2 搖蚊的種類與分布
1.3 搖蚊的用途與危害
1.4 供水系統(tǒng)中的紅蟲防治技術
1.4.1 物理防治方法
1.4.2 化學防治方法
1.4.3 生物防治方法
1.4.4 微生物防治方法
第2章 搖蚊的生物學特性
2.1 搖蚊的分類地位
2.2 搖蚊的形態(tài)特征
2.2.1 昆蟲的變態(tài)
2.2.2 搖蚊的形態(tài)特征
2.3 搖蚊的分布
2.4 搖蚊的分類
2.5 搖蚊的鑒定
2.5.1 形態(tài)學鑒定方法
2.5.2 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
2.6 搖蚊的人工培養(yǎng)
2.6.1 作為經濟生物的搖蚊幼蟲的人工培養(yǎng)
2.6.2 搖蚊的實驗室人工培養(yǎng)
2.6.3 影響紅蟲生長繁殖的主要因素
2.7 搖蚊的生活習性
2.7.1 搖蚊的生活史
2.7.2 搖蚊的生活習性
2.7.3 搖蚊幼蟲的食性
2.7.4 搖蚊生境
2.8 小結
第3章 水源和水處理系統(tǒng)中紅蟲的污染特征
3.1 供水系統(tǒng)搖蚊孳生影響因素分析
3.1.1 溫度對搖蚊生長繁殖的影響
3.1.2 濕度對搖蚊繁殖的影響
3.1.3 光照對搖蚊繁殖的影響
3.1.4 濁度和藻類對搖蚊繁殖的影響
3.1.5 溫度、pH、溶解氧和流速
3.2 水質對紅蟲生長繁殖過程的影響
3.2.1 水質對搖蚊發(fā)育歷期的影響
3.2.2 不同水質環(huán)境中搖蚊成活率的變化
3.3 供水處理工藝流程紅蟲污染分析
3.3.1 自來水廠搖蚊的來源分析
3.3.2 沉淀池中搖蚊的污染狀況分析
3.3.3 搖蚊幼蟲在水廠工藝中的穿透與遷移
3.3.4 搖蚊幼蟲在清水池中的孳生
3.3.5 搖蚊幼蟲在管網中的遷移
3.3.6 供水系統(tǒng)搖蚊污染途徑
3.4 供水系統(tǒng)中紅蟲爆發(fā)的預警預防
3.4.1 紅蟲爆發(fā)的主要原因
3.4.2 紅蟲的預警預防方案
3.5 小結
第4章 紅蟲的物理防治技術
4.1 噴霧驅蚊技術
4.1.1 水霧噴頭驅蚊現場試驗
4.1.2 水廠沉淀池水霧驅蚊生產性試驗
4.1.3 噴霧驅蚊技術成本核算
4.2 光誘吸蚊技術
4.2.1 固定式風力吸蚊機
4.2.2 移動式吸蚊機
4.3 紅蟲的紫外防治技術
4.3.1 紫外水處理技術概述
4.3.2 紫外水處理技術特點
4.3.3 紫外線滅活紅蟲的試驗方法
4.3.4 紫外預處理對搖蚊影響的試驗結果與分析
4.4 紅蟲的超聲波防治技術
4.4.1 超聲波水處理技術概述
4.4.2 超聲波處理某些超聲滅紅蟲研究方法及研究裝置
4.4.3 試驗結果及分析
4.5 紅蟲的表面活性劑防治技術
4.5.1 MMF表面活性劑的性能特點
4.5.2 Agnique MMF控制搖蚊靜態(tài)試驗
4.5.3 Agnique MMF控制搖蚊生產性試驗
4.6 小結
第5章 紅蟲的化學殺滅與控制技術
5.1 氧化劑的生物滅活機理及對搖蚊幼蟲的致毒機制
5.1.1 氯類消毒劑
5.1.2 二氧化氯
5.1.3 臭氧
5.1.4 過氧化氫
5.2 不同氧化劑對紅蟲的滅活效果及其影響因素
5.2.1 不同齡期幼蟲對氧化劑的敏感性分析
5.2.2 影響氯對搖蚊幼蟲殺滅效果的因素分析
5.2.3 影響臭氧對搖蚊幼蟲殺滅效果的因素分析
5.2.4 影響二氧化氯對搖蚊幼蟲殺滅效果的因素分析
5.2.5 幾種化學氧化劑對搖蚊幼蟲殺滅作用比較
5.3 化學預氧化與混凝沉淀、過濾工藝對紅蟲的協(xié)同去除作用
5.3.1 二氧化氯預氧化與混凝沉淀的協(xié)同作用
5.3.2 二氧化氯預氧化與混凝沉淀、過濾的協(xié)同作用
5.3.3 化學預氧化去除搖蚊幼蟲的中試應用
5.4 氯對搖蚊的種群控制研究
5.4.1 試驗方案設計
5.4.2 原水高溫和低溫條件下次氯酸鈉氯對搖蚊種群控制效果分析
5.5 臭氧-活性炭工藝協(xié)同對搖蚊幼蟲的去除作用
5.5.1 連續(xù)動態(tài)試驗
5.6小結
第6章 紅蟲的生物防治技術
6.1 蚊蟲天敵防治
6.1.1 原理
6.1.2 防治途徑
6.1.3 天敵生物防治特點
6.1.4 蚊蟲天敵防治物類型和篩選
6.1.5 蚊蟲天敵
6.2 轉基因工程藍藻防治蚊蟲
6.3 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防治蚊蟲
6.3.1 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的類型
6.3.2 應用于蚊蟲防治的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
6.4 施放不育性雄蟲防治蚊蟲法
6.4.1 施放不育性雄蟲防治蚊蟲的原理和步驟
6.4.2 昆蟲不育化方法
6.5 生態(tài)防治
6.5.1 動物屏障和建立緩沖區(qū)
6.5.2 放養(yǎng)滿江紅
6.6 魚苗控制水廠紅蟲的試驗研究
6.6.1 魚苗控制沉淀池池壁紅蟲小型現場試驗
6.6.2 C水廠回收池養(yǎng)魚
6.7 蚊蟲生物防治的現狀和發(fā)展前景
6.8 小結
第7章 紅蟲的微生物防治技術
7.1 滅蚊微生物
7.1.1 微生物防治
7.1.2 微生物殺蟲劑的種類和特點
7.2 蘇云金桿菌殺蟲劑的應用機理和應用現狀
7.2.1 蚊蟲的微生物防治和Bti
7.2.2 滅蚊毒理
7.2.3 Bti制劑的生產與應用現狀
7.2.4 Bti對搖蚊的毒力表征和測定方法
7.2.5 Bti對搖蚊的毒力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7.2.6 Bti作用下的昆蟲病理特征
7.2.7 Bti的毒理安全
7.3 Bs的滅蚊實踐
7.4 蚊蟲寄生生物的利用
7.4.1 索蟲治蚊
7.4.2 真菌治蚊
7.4.3 小孢子蟲科
7.5 小結
第8章 紅蟲綜合防治技術與應用
8.1 水源地蚊蟲污染的預防與控制
8.1.1 水源地紅蟲物理防治技術應用
8.1.2 水源地蚊蟲微生物防治技術應用
8.1.3 水源地綜合防治應用案例
8.2 水處理系統(tǒng)紅蟲防治技術應用
8.2.1 化學防治技術應用
8.2.2 微生物防治技術應用
8.2.3 深圳某水廠沉淀池紅蟲綜合防治
8.2.4 南方某水廠紅蟲污染的綜合防治
8.3 二次供水系統(tǒng)紅蟲防治技術應用
8.3.1 加強管理防治紅蟲
8.3.2 維生素殺生劑殺滅4齡紅蟲
8.4 供水系統(tǒng)全流程紅蟲預防與控制策略
8.4.1 孳生現狀與原因調查
8.4.2 集成防治措施
8.4.3 防治效果
8.4.4 長期預防控制措施
8.5 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