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符號
數學符號
英文縮寫詞
1 緒論
1.1 概述
1.2 遙感的定義
1.3 衛(wèi)星軌道
1.4 地球同步軌道衛(wèi)星
1.5 美國太陽同步軌道衛(wèi)星
1.6 成像技術
1.6.1 觀察地球表面
1.6.2 交叉軌道或垂直軌道掃描儀
1.6.3 沿軌或推掃式掃描儀
1.6.4 混合垂直軌道掃描儀
1.6.5 分辨率
1.7 圖像數據處理
1.8 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衛(wèi)星計劃
1.8.1 美國海洋衛(wèi)星研究計劃的發(fā)展
1.8.2 直到2007年的衛(wèi)星計劃
1.9 更多參考資料和致謝
2 海洋表面現象
2.1 概述
2.2 海洋表面的風和波
2.2.1 隨著振幅的增加波浪外形的變化
2.2.2 波浪破碎、能量吸收和泡沫的特性
2.2.3 波浪的均方根振幅和有效波高
2.2.4 海波面斜率的方位分布
2.2.5 表面油膜
2.3 洋流、地轉流和海面高度
2.4 海冰
2.5 更多參考資料和致謝
3 電磁輻射
3.1 概述
3.2 電磁輻射的描述
3.2.1 電磁波譜的應用
3.2.2 色散關系和折射系數
3.2.3 立體幾何回顧
3.3 描述電磁輻射的方法
3.3.1 朗伯面
3.3.2 光譜特性
3.4 理想發(fā)射體的輻射
3.4.1 普朗克公式的特性
3.4.2 普朗克公式的頻率形式
3.4.3 普朗克公式的些極限形式
3.4.4 吸收與發(fā)射
3.4.5 基爾霍夫(Kirchoff)定律
3.5 理想儀器
3.5.1 瑞利準則
3.5.2 簡單望遠鏡
3.5.3 傾斜觀察儀器
3.5.4 有限帶寬儀器和噪聲處理
3.6 更多參考材料和致謝
4 大氣特性與輻射傳輸
4.1 概述
4.2 大氣特性
4.2.1 大氣中的水
4.2.2 云
4.2.3 大氣氣溶膠
4.2.4 臭氧
4.2.5 電離層的自由電子
4.3 分子吸收與發(fā)射特性
4.3.1 分子消光特性
4.3.2 光學厚度與透過率
4.3.3 發(fā)射特性
4.4 散射
……
5 大氣/海洋界面處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6 海洋水色
7 紅外遙感海表面溫度
8 微波影像介紹
9 大氣和海洋表面被動微波觀測
10 雷達
11 散射計
12 高度計
13 成像雷達
14 未來海洋衛(wèi)星系統(tǒng):2004年到2019年
附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