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是在中蘇兩黨兩國關系處于低潮時期問世的,字里行間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那個時代的深刻印記并不奇怪,不過,斯拉德科夫斯基作為那個時代反華鼓噪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觀點曾被公認為正統(tǒng)派的經典觀點,其影響不可小視。一定意義上說,在《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之后出版的許多俄文著述在闡述上述問題時,充其量不過是補充和發(fā)揮了斯拉德科夫斯基的觀點而已?,F(xiàn)在,中蘇交惡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學術領域的爭論并未完結,某些俄羅斯學者至今仍在宣傳昔日的觀點。就此而言,出版《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使讀者系統(tǒng)了解該派俄羅斯學者的觀點也不無意義??傊g出版斯拉德科夫斯基的《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一書對于我們的學術研究具有雙重作用,無論是中俄經濟關系史的研究者,還是東北亞國際關系史、中外關系史、清史的研究者都有可能從中受益。為了保持《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原貌,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未對原文做任何刪節(jié),全文照譯。因此,有必要在此對譯文做如下說明:其一,對原書中的錯誤、遺漏等,譯文一律不加改動。只在必要之處,加譯者注,略作說明。譯者注以星號(*)標示,以腳注形式列在當頁下方。其二,某些按音譯出的地名,凡有我國傳統(tǒng)名稱者,在《俄國各民族與中國貿易經濟關系史(1917年以前)》中第一次出現(xiàn)時,用譯者注注明。如AMyp,音譯為“阿穆爾河”,譯者注:即黑龍江。其三,由于原書引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述有誤引和斷章取義之處,中譯本一律按原書所標注的頁碼照譯,部分引文加注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寧全集》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