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據通信網絡組建與管理無線網狀網:架構、協(xié)議與標準

無線網狀網:架構、協(xié)議與標準

無線網狀網:架構、協(xié)議與標準

定 價:¥59.00

作 者: 張彥、(德)羅濟軍、胡宏林 著;郭達、張勇、彭曉川 譯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21世紀通信網絡技術叢書
標 簽: 網絡配置與管理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21068812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 365 字數:  

內容簡介

  近年來,無線網狀網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隨著標準化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無線網狀網產品出現并投入商用。本書從架構、協(xié)議、標準3個方面介紹了無線網狀網技術,闡述了無線網狀網的開放性問題,研究了多種應用場景中的關鍵問題,此外還介紹了新出現的標準。本書從無線網狀網的基本概念、協(xié)議、系統(tǒng)集成、性能分析技術、仿真、實驗和未來發(fā)展方向等方面進行討論,前后對照說明了路由、安全、頻譜管理、MAC、跨層優(yōu)化、負載均衡、多媒體通信、MIMO和智能天線等具體問題。本書適合作為計算機、通信及電子工程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彥(Yan Zhan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博士。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在新加坡國立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NICT)從事研究工作。從2006年8月開始,參與挪威Simula Research Laboratory(http://www.simula.no/)的研究。張(Zhang)博士是網絡安全國際期刊的編輯,目前也是《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的編輯(Auerbach出版社,CRC出版,Taylor&Francis小組)。他還參與了以下書籍的的編寫:《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中的資源、移動性和安全管理》、《無線網狀網:架構、協(xié)議與標準》、《無線PAN、LAN~I MAN中的毫米波技術》、《分布式天線系統(tǒng):未來無線通信的開放架構》、《無線網狀網的安全》、《無線城域網WiMAX及其演進》、《無線QoS:技術,標準與應用》、《寬帶移動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物體互聯(lián):從RFID到下一代普遍網絡系統(tǒng)》、《無線安全研究手冊》。作者還擔任國際會議IEEE PCAC'07副主席;國際會議ITNG 2007副主席,方向為無線和移動網絡中移動性和資源管理;協(xié)辦PDCS 2006,負責其中無線網狀網方向的研究;參加多個國際會議,擔任技術程序組成員,包括IEEE AINA 2007,IEEE CCNC 2007,WASA'06.IEEE GLOBECOM’2006,IEEE WoNGeN’06,IEEE IWCMC 2006,IEEE IWCMC 2005,ITST 2006和ITST 2005。研究方向包括無線網絡和移動計算中的資源、移動性、能源和安全管理。作者是IEEE和IEEE ComSoc會員。E—mail:yanzhang@ieee.org羅濟軍(Jijun Luo),1999年在中國山東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在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加入Siemens,并在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攻讀工學博士學位。迄今已經發(fā)表了100多篇科技論文,合著了3本書,擁有多項專利。其技術成果包括無線系統(tǒng)設計、無線協(xié)議、系統(tǒng)架構、無線資源管理、信號處理、編碼和調制技術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該作者在國際學術和研究活動中表現活躍,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Ilology,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EURASIP Joumals.Frequenz等學報雜志的審稿人,還被推舉為IEEE和歐洲研究組織舉辦的高等技術會議的分會主席和審稿人。目前領導歐洲研究項目,在國際工業(yè)標準化組織中表現活躍。主要研究方向為傳輸技術、無線資源管理、軟件無線電重配置和無線系統(tǒng)設計,是IEEE會員。 E—mail:jesse.luo@ieee.org 胡宏林(HonglinHu),2004年1月在中國科技大學獲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博士學位。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在德國慕尼黑Future Radio,Siemens AG Communications工作。從2006年1月起,就職于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也稱無線通信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其間還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擔任副教授。胡宏林博士的主要工作是國際標準化與其他合作活動,是IEEE、IEEE ComSoc和IEEE TCPC會員。此外,還擔任IEEE Wireless Com 2005,IEEE ICC 2006,IEEE 1WCMC 2006,IEEE ICC 2007,IEEE/ACM Q2SWinet 2006等國際會議的技術程序委員會成員。從2006年6月開始,擔任John Wiley&Sons無線通信和移動計算欄目的編輯。E—mail:hlhu@ieee.org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架構
第1章 無線網狀網:問題與解決方案
1.1 概述
1.2 無線ad hoc網絡與無線網狀網的比較
1.3 無線網狀網的難題
1.3.1 吞吐量
1.3.2 吞吐量公平
1.3.3 可靠性和健壯性
1.3.4 資源管理
1.4 無線網狀網的設計要點
1.4.1 網絡結構設計要點
1.4.2 網絡協(xié)議設計要點
1.5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設計要點
1.5.1 結構設計要點
1.5.2 媒體訪問控制設計要點
1.5.3 路由協(xié)議設計要點
1.5.4 路由判據設計要點
1.5.5 拓撲控制設計要點
1.6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鏈路層解決方案
1.7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媒體訪問控制協(xié)議
1.7.1 多信道CSMA MAC
1.7.2 交錯載波偵聽多址接入
1.7.3 基于TDMA的兩狀態(tài)媒體訪問控制方案
1.8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路由協(xié)議
1.8.1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的新路由判據
1.8.2 多射頻鏈路質量源路由
1.8.3 負載感知干擾均衡路由協(xié)議
1.9 多射頻無線網狀網拓撲控制方案
1.9.1 拓撲控制協(xié)議的目標
1.9.2 骨干拓撲合成算法
1.10 開放性問題
1.11 總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多射頻多信道網狀網
2.1 概述
2.1.1 802.11網狀網架構
2.1.2 提升容量
2.1.3 舉例
2.2 射頻使用策略
2.3 信道分配和路由
2.3.1 信道分配的基礎
2.3.2 公式和算法
2.3.3 局限性
2.3.4 路由判據
2.3.5 綜合方法
2.4 開放性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IEEE 802.11無線網狀網
3.1 引言
3.2 性能問題及原因
3.2.1 容量受限
3.2.2 數據流不公平性
3.3 高性能路由協(xié)議
3.3.1 鏈路質量感知路由
3.3.2 干擾感知路由
3.3.3 多徑路由
3.3.4 差異感知路由
3.3.5 機會路由
3.4 多信道無線網狀網
3.4.1 基于拓撲的信道分配
3.4.2 流量感知的信道分配
3.4.3 動態(tài)信道分配
3.4.4 信道間干擾
3.5 數據流公平性
3.5.1 公平性參考模型
3.5.2 隱式的基于速率的擁塞控制
3.5.3 顯式的基于速率的擁塞控制
3.5.4 入口數據流節(jié)流
3.5.5 鄰居區(qū)域RED
3.5.6 覆蓋MAC層方法
3.6 其他問題
3.6.1 服務質量
3.6.2 拓撲規(guī)劃
3.6.3 增強拓撲發(fā)現
3.6.4 長距離無線網狀網
3.7 開放性問題
3.7.1 最大最小流分配
3.7.2 干擾感知多徑路由協(xié)議
3.7.3 基于方向性天線的網狀網
3.7.4 安全路由協(xié)議
3.7.5 故障診斷
3.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協(xié)議
第4章 無線網狀網中的路由
4.1 概述
4.2 無線網狀網的特性
4.3 路由協(xié)議的一般概念
4.3.1 路由協(xié)議的分類
4.3.2 二層路由
4.3.3 無線網狀網中路由的需求
4.3.4 適合于負載均衡和容錯的多路徑路由
4.3.5 QoS路由
4.4 路由判據
4.5 路由協(xié)議
4.5.1 ad hoc按需距離矢量路由協(xié)議
4.5.2 動態(tài)源路由協(xié)議
4.5.3 最優(yōu)鏈路狀態(tài)路由協(xié)議
4.5.4 跨層路由方法
4.5.5 帶寬感知路由
4.5.6 多射頻鏈路質量源路由協(xié)議
4.5.7 無線網狀網中其他基于拓撲的路由協(xié)議
4.5.8 基于位置的路由協(xié)議
4.6 適合802.11s WLAN網狀網的路由
4.6.1 空中傳播時間路由判據
4.6.2 混合無線網狀網協(xié)議
4.6.3 射頻感知最優(yōu)化鏈路狀態(tài)路由
4.6.4 可擴展性
4.7 路由和信道分配聯(lián)合
4.7.1 負載感知路由和信道分配聯(lián)合
4.7.2 基于LP的路由和信道分配聯(lián)合
4.8 前景展望和開放性問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無線網狀網媒體訪問控制
5.1 設計目標與面臨的難題
5.2 傳統(tǒng)無線MAC協(xié)議
5.2.1 Aloha與時隙Aloha
5.2.2 CSMA與CSMA/CA
5.2.3 IEEE 802.11 DCF協(xié)議
5.2.4 IEEE 802.11e MAC協(xié)議
5.3 WMN的高級MAC協(xié)議
5.3.1 配置定向天線的網狀網節(jié)點的協(xié)議
5.3.2 多信道MAC協(xié)議
5.3.3 同步網狀網的無競爭MAC協(xié)議
5.4 802.11工作組提出的高級MAC特征
5.4.1 網狀網內擁塞控制
5.4.2 公共信道結構
5.4.3 網狀網確定性的接入
5.5 折中和約束
5.6 總結和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無線網狀網的安全
6.1 安全技術概述
6.2 網狀網應用場景
6.3 網狀網安全議題
6.4 具體的提議
6.5 總結和開放性問題
致謝
參考文獻
第7章 無線網狀網的擴展性
7.1 概述
7.2 相關工作
7.3 可擴展的密集城市區(qū)域無線網狀網
7.4 可擴展的基于環(huán)的廣域無線網狀網
7.5 跨層吞吐量分析
7.6 基于環(huán)的網狀網單元中的最佳覆蓋和容量
7.7 開放性問題
7.8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8章 無線網狀網中的負載均衡
8.1 概述
8.2 無線網狀網中的網關負載均衡
8.3 無線網狀網中的中央負載
8.4 無線網狀網中的其他負載均衡解決方案
8.5 開放性問題
8.6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網狀網中的跨層優(yōu)化
9.1 概述
9.2 結構性考慮——全IP無線網絡
9.3 跨層優(yōu)化
9.4 鏈路調度優(yōu)化算法
9.5 聯(lián)合功率控制和多速率分配
9.6 帶舍入的LP近似
9.7 隨機舍入分析
9.8 使用非獨立隨機舍入提升性能
9.9 使用連續(xù)優(yōu)化來解決整數時隙分配問題
9.10 數值分析
9.11 開放性問題
9.12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線網狀網中的多媒體通信
10.1 概述
10.2 多媒體的特性和服務質量的要求
10.3 協(xié)議和開放性問題
10.4 新的多媒體應用
10.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無線網狀網中的多天線技術
11.1 概述
11.2 多天線技術概述
11.3 無線網狀網概述
11.4 無線網狀網中的多天線技術
11.5 總結和討論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標準化與相關技術
第12章 IEEE 802.11s無線局域網狀網的標準化
12.1 概述
12.2 WLAN網狀網入門
12.3 WLAN網狀網的基本服務
12.3.1 WLAN幀格式
12.3.2 回程信道選擇
12.4 WLAN網狀網媒體訪問控制
12.5 網狀網的節(jié)能
12.6 網狀網的網絡發(fā)現
12.7 網狀網路由和中繼
12.8 WLAN網狀網的協(xié)作
12.9 WLAN網狀網的安全
12.10 WLAN網狀網的服務質量
12.11 管理和配置
12.12 IEEE 802.11s和實用網狀網
12.13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IEEE 802.16 WiMAX網狀網互連
13.1 概述
13.2 物理層和MAC層概述
13.3 IEEE 802.16 WiMAX的點到多點模式
13.4 IEEE 802.16 WiMAX網狀網模式
13.5 WiMAX網狀網模式的QoS機制
13.6 WiMAX網狀網互連的吞吐量和時延
13.7 當前研究情況和開放性問題
13.8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認知無線電和動態(tài)頻譜管理
14.1 概述
14.2 認知無線電概念
14.3 CR的機會主義分布式頻譜分配
14.4 經濟和技術動機的結合
14.5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5章 無線網狀網案例研究:火災應急管理和市場分析
15.1 概述
15.2 提議的WMN簡介
15.3 需求
15.4 市場分析
15.5 平臺設計和實現
15.6 驗證
15.7 總結
15.8 開放性問題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6章 公共安全和災難救助應用中的無線網狀網
16.1 概述
16.2 無線網狀網
16.3 公共安全和災難恢復通信
16.4 用于PSDR通信的WMN
16.5 重要研究工作
16.6 總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縮略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