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tǒng)一為止,前后共97年。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人物,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度龂萘x》揭示了當時動亂不安的局面,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渴求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作者對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無情地鞭撻和嘲諷,希望明君賢相開創(chuàng)一番功業(yè),統(tǒng)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小說也因此繼承了史家中“擁劉反曹”一派的傳統(tǒng)?;谶@種認識,作者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舍方面就自有一套體例。如對于曹操,要突出他的奸詐虛偽和用心險惡,同時又不抹殺他的機智和軍事才能;對于劉備,便處處強調他是漢室宗親,繼承漢室有合法地位,強調他的忠厚愛民、待人厚道等?!度龂萘x》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的情節(jié)。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曹操、諸葛亮、關羽被公認為是眾多人物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同時,小說也長于描述戰(zhàn)爭,全書共寫大小戰(zhàn)爭四十多次,展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最為出色。在此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譜寫了“三英戰(zhàn)呂布”、“千里走單騎”、“單騎救幼主”、“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此外,小說的結構既宏偉壯闊,又嚴密精巧,其精練暢達、通俗易懂的語言,也體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水準。這些都為后世歷史、戰(zhàn)爭文學樹立了良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