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1835—1910年),美國作家。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1835年11月生于密蘇里州,幼時家境貧困,12歲時因父親去世輟學,開始到印刷所當學徒,稍大一點便外出找活干。21歲時,他對輪船上的領港員生活發(fā)生極大興趣,決定拜師學藝。密西西比河上4年領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樣的人。這一段經歷為他今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素材。他的筆名馬克·吐溫就取自船工生活。1861年,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他隨哥哥去內華達;先卷入找礦熱潮,后去報館工作,從此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 19世紀60至70年代,馬克·吐溫發(fā)表幽默短篇共70篇,其中多數為小品類。它們的主要特色是極度夸張、幽默、滑稽。主人公往往天真老實,思想單純,有一套先人為主的想法,結果處處碰壁。他的成名作《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和名篇《競選州長》、《神秘的訪問》都是這樣寫的。在一部分作品里,幽默含有諷刺,如《競選州長》、《壞孩子的故事》、《好孩子的故事》等。 19世紀60年代末,馬克·吐溫到了東部之后,發(fā)表了《傻子出國記》、《過苦日子》和《鍍金時代》三部長篇作品。70年代初,馬克·吐溫同一位富商的女兒奧利薇亞·蘭登結婚,定居在馬薩諸塞州的哈特福德。《湯姆·索亞歷險記》、《在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就是在這段穩(wěn)定的生活期間創(chuàng)作的。其中《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純粹用美國口語寫成,開創(chuàng)了美國文學口語文體的傳統(tǒng)。 馬克·吐溫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政論小品,都深入地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本質,因此被稱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最具美國本土特色的作家”。 1910年4月,馬克·吐溫卒于康涅狄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