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精神而設計的針對大學本科生的一門全新課程。試圖推廣通過計算機程序求解分子波動方程,從而進行理論預測和科學研究新手段的應用。全書由實驗、理論和計算工具3個部分及1個附錄——“自洽場過程的數學方法”組成。實驗部分含10個獨立的計算設計,從基本的分子構型優(yōu)化與過渡態(tài)計算技術出發(fā)(前2個實驗),本著使用不同的量子化學方法,涉及不同專業(yè)的研究思路設計而成,希望成為利用計算化學手段進行化學信息的理論預測和科學研究的示范。從初學者角度,各實驗除對相關計算技術詳細介紹外(以Gaussian的使用為主),對涉及的計算原理也進行了定性的描述。理論部分則是系統地對量子化學計算的理論方法進行定量描述,以滿足閱讀者進一步求知的愿望。計算工具部分主要是對計算機程序使用的介紹,除Gaussian程序外,還介紹了GAMESS、Spartan等重要程序以及一些輔助程序如GaussView和Chem3D等用圖形界面建構分子坐標輸入的功能等。附錄是對HF(Hartree Fock方法,計算化學理論框架的基礎)求解的數學過程介紹,還強調了其中的原子軌道線性組合(LCAO)近似中由原子軌道展開系數構成的密度矩陣的重要的物理意義——分子中電荷分布及其變化情況的揭示,正是分子性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原因。本書可作為化學專業(yè)以及相關的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材料學、藥學、農學和林學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yè)的科研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