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教材的讀者,毫無疑問應該是21世紀中國與世界的建設者。如何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選擇,是大學生必須回答的問題。據有關專家預測,新世紀的科學技術有可能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分工的細密化,一是學科的綜合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專業(yè)分工將越來越細密,大學的學科也必然日益走向專業(yè)化與技術化。非人文學科的大學生如果把著眼點完全局限在自己的專業(yè)范圍之內,精神天地將越來越狹窄,興趣將越來越單調,人生將變得越來越枯燥、平庸和冷漠,人就有可能變成科學技術的奴隸。同時,由于新世紀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將越來越復雜,各學科專業(yè)之間又必然走向交叉與融合。知識的綜合化傾向與學科邊緣的模糊化傾向,對于單一知識結構的學生將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文理通融,既走進專業(yè)又跳出專業(yè),以較為廣博的知識結構和寬闊自由的心態(tài),通過人文精神的涵育,自覺地注重心理素質的優(yōu)化與精神境界的開拓,最大限度地發(fā)掘自身潛在的想象、創(chuàng)造、思維、審美、批判的力量,力求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健全的新人,對于每一個新世紀的大學生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為學生搭建通向上述目標的橋梁,當然是大學教育無法推卸的重要任務。許多信息顯示,重視素質教育,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把“學會關心”作為議題。從傳統的“學會生存”到當下的“學會關心”,表明人類對精神建設高度關注,也表明當前國際教育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正在走向融合。清華大學的學者指出:“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保ê@章:《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本教材中,對美的欣賞與體驗占有明顯的比重。我們試圖以美文為首選對象,借助美的文本,展示中國古往今來最優(yōu)秀的思想家、文學家對生活的深入思考,對真善美的熱情呼喚,激發(fā)讀者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激情,優(yōu)化讀者的人格、氣質與修養(yǎng),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