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概要
1.2 區(qū)域概況
1.3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效益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植被恢復
2.1 植被構成
2.1.1 植被類型區(qū)劃分
2.1.2 植被種屬結構
2.2 植物多樣性
2.3 植被蓋度
2.3.1 數據源和植被指數選擇
2.3.2 計算方法
2.3.3 工程實施前后的植被蓋度
2.3.4 植被蓋度與降水量關系
2.4 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NPP)
2.4.1 計算方法
2.4.2 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
2.5 植被固碳
2.5.1 植被固碳量計算方法
2.5.2 結果與評價
第3章 土壤風蝕防治效果
3.1 土壤風蝕量估算方法
3.1.1 各類地表土壤風蝕模數估算方法
3.1.2 風速數據統計
3.2 土壤風蝕估算結果及其一般特征
3.3 治理前后土壤風蝕對比
3.3.1 風蝕強度變化
3.3.2 土壤風蝕總量變化
3.4 土壤風蝕變化成因
3.4.1 氣候因素
3.4.2 工程因素
3.4.3 氣候因素和工程因素的對比評價
第4章 地表對大氣釋塵量
4.1 塵粒粒徑確定
4.2 釋塵模數
4.2.1 表層土壤塵粒含量
4.2.2 各類地表釋塵模數
4.3 地表對大氣釋塵量計算
4.4 進入北京城區(qū)的塵量計算
4.4.1 進入北京城區(qū)的塵源區(qū)界定
4.4.2 進入北京城區(qū)塵量計算方法
4.4.3 進入北京城區(qū)總塵量
第5章 土壤水蝕防治效果
5.1 土壤水蝕因子的確定
5.1.1 降水侵蝕力因子(R因子)
5.1.2 可蝕性因子(K因子)
5.1.3 坡度與坡長因子(S和L因子)
5.1.4 作物覆蓋和管理因子(C因子)
5.1.5 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因子)
5.1.6 區(qū)域土壤水蝕因子的獲得
5.1.7 退耕地退耕前后的土壤水蝕因子
5.2 區(qū)域土壤水蝕量
5.3 典型流域土壤水蝕量
5.4 土壤水蝕控制效果評價
5.4.1 退耕地土壤水蝕量變化
5.4.2 降水與植被覆蓋變化及其影響
第6章 社會經濟效益
6.1 評價方法與原則
6.2 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體系
6.2.1 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方案
6.2.2 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體系設計
6.2.3 綜合指標的計算
6.3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社會經濟評價
6.3.1 地級市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與分析
6.3.2 五地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綜合評價
6.3.3 主要社會經濟和資源環(huán)境指標的相關分析
參考文獻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