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的話
導論
上篇 形而上學問題的辯證本質
引言
第一章 概念與非概念物——形而上學概念中的二律背反
第一節(jié) 形而上學是什么
一 “meta-”與形而上學的兩重形象
二 概念的諸要素
三 批判與拯救:形而上學的雙重目的
第二節(jié) 第一哲學的主題
一 “第一”的幻象
二 第一哲學作為唯心主義
三 第一哲學作為同一性體系
第三節(jié) 非概念物的“蹤跡(Spur)”與唯物主義
一 “非存在(me on)”的不可消逝性
二 非概念性作為概念
三 形而上學批判與“辯證”的唯物主義
第二章 起源與有效性:形而上學的認識論之維
第一節(jié) 認識論的元問題
一 原理(arehe)的“源(Ur-)”矛盾
二 認識論作為“起源哲學(Ursprungsphilosophie)”
三 起源作為一種“社會行為”
第二節(jié) 認識論的諸范疇
一 “先驗領域”作為“真空地帶(Niemandsland)”
二 “我思(Ich denke)”與“我們(Wir)”
三 對“自在之物”的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認識的烏托邦”
一 “起源即是目標”
二 “星叢(Konstellation)”
三 “摹仿(Mimesis)”
第三章 肯定與否定: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問題
第一節(jié)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目的
一 作為形而上學的“肯定”辯證法
二 否定作為“規(guī)定了的否定(bestimmte Negation)”
三 否定作為“非一同一性(Nieht-identitaet)”
第二節(jié) 辯證法的諸觀念
一 中介與反思
二 時間與邏輯
第三節(jié)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克服的諸路徑
一 黑格爾-馬克思的辯證法傳統(tǒng)
二 辯證法與現象學
三 辯證法與實證主義
中篇 形而上學批判的社會內容
引言
第四章 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jié) 從“主體與客體”到“理論與實踐”
一 形而上學“理論”中的“實踐”內容
二 形而上學條件下的“實踐”
第二節(jié)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法
一 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性
二 理論的獨立性
三 理論的批判還是“偽行動(Pseudo-Aktivitaet)”
第三節(jié) 否定的辯證法作為意識形態(tài)批判
一 意識形態(tài)作為科學和假相
二 對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批評
三 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
第五章 神話與啟蒙
第一節(jié) 什么是啟蒙
一 啟蒙作為形而上學的“實踐”
二 神話的啟蒙意義
三 啟蒙的神秘性及其祛魅
第二節(jié) 啟蒙作為倫理學問題
一 康德: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法
二 尼采:道德的譜系與辯證法
第三節(jié) 啟蒙辯證法的當代模式(Modelle)
一 文化工業(yè)(Kultur Industrie)
二 反猶主義(Antisemitismus)
第六章 解放與拯救的烏托邦
第一節(jié) 辯證法與拯救主題
一 辯證法的歷史性結構
二 解放作為科學和政治目的
三 烏托邦的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
第二節(jié) 否定辯證法的烏托邦精神
一 形而上學批判與烏托邦
二 “顛倒的神學(inverse Theologie)”
三 和解(Versoehnung):不是烏托邦的烏托邦
下篇 形而上學問題的未完成性
引言
第七章 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哲學范式的轉換
一 形而上學的診斷
二 和解(Versoehnung)還是交往(Kommunikation)
三 主體一客體還是主體間性
第二節(jié) 生活世界概念及其反思
一 生活世界作為“第三者”(Dritter)
二 生活世界、感性世界(Sinnliche Welt)和社會
第八章 現代性還是后現代性——否定的辯證法與后現代主義
第一節(jié) 現代、后現代與形而上學問題
一 現代性診斷與形而上學
二 “后一現代”:一種含混的超越意向
第二節(jié) 親和性與差異
一 主體死了
二 批判與解構
三 非一同一性與多元性
結束語:辯證法的潛力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