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中國思想學說史:宋元卷(上下)

中國思想學說史:宋元卷(上下)

中國思想學說史:宋元卷(上下)

定 價:¥85.00

作 者: 朱漢民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思想學說史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ISBN: 9787563366064 出版時間: 2008-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9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思想學說史》的寫作提綱。這個提綱將中國思想學說史按照歷史順序和思想特點分成六卷,即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每一卷關(guān)于思想學說的論述,并不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而以思想學派和問題為主展開分析,因而每卷都有篇名,下設(shè)章、節(jié),這樣論述會更加集中。在注意概括有關(guān)研究成果的同時,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某些獨立自得觀點的闡述上。我們在研究實踐中體會到,即使是同一問題,或者是眾所周知的問題(例如每個歷史時期的主流思潮),只要深入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研究的空間是相當寬闊的,并不是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鬃铀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確是學術(shù)研究的真理?!吨袊枷雽W說史》——一部推動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shè)的巨著。它在繼承和發(fā)揚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觀點的基礎(chǔ)上,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論問題,方法問題以及許多重大學術(shù)問題,提出了獨立的看法,具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更為濃厚的時代氣息。 本書為《宋元卷》。該書論述了以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充分展示了理學思潮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揭示出理學思潮的復(fù)雜性與多樣性,是對宋元時期思想學說史做出的積極有益的新探索。

作者簡介

  張豈之,著名思想文化史專家。195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F(xiàn)為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編和獨立撰寫的學術(shù)著作有:《宋明理學史》(與侯外廬、邱漢生合作主編)、《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學·理學·實學·新學》、《中華人文精神》、《中國歷史》(六卷)、《中國學術(shù)思想編年》(六卷)、《春鳥集》、《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歷史十五講》等,發(fā)表中國思想學說史方面學術(shù)論文多篇。 分卷主編簡介:朱漢民,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文化史。著作有《宋明理學通論》、《湘學原道學》、《儒家人文教育的審思》、《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合著)、《湖湘學派史論》等多種。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社會篇
第一章 宋元社會與士林風氣
第一節(jié) 宋元時期的社會歷史條件
第二節(jié) 宋元士林風習的嬗變
第三節(jié) 宋元士大夫風習對思想學術(shù)的影響
第二章 宋元的文化風尚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一節(jié) 民間神鬼信仰與巫術(shù)
第二節(jié) 婚喪禮儀習俗
第三節(jié) 風水術(shù)的風靡
第三章 宋元的社會生活及其思想內(nèi)涵
第一節(jié) 服飾風尚
第二節(jié) 飲食風尚
第三節(jié) 飲酒、飲茶風氣的盛行
第二篇 理學篇
第一章 理學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理學”之名
第二節(jié) 理學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節(jié) 理學的學術(shù)特征
第二章 周敦頤濂學
第一節(jié) 《太極圖說》的理學思想
第二節(jié) 《通書》的理學思想
第三章 張載及其關(guān)學
第一節(jié) 關(guān)學源流
第二節(jié) “太虛即氣”的天道論
第三節(jié) 心、性、誠、禮的人道論
第四節(jié) 《西銘》的天人一體論
第四章 邵雍象數(shù)學
第一節(jié) 先天之思
第二節(jié) 象數(shù)之學
第三節(jié) “觀物”之術(shù)
第五章 二程洛學
第一節(jié) 天理論
第二節(jié) 人性論
第三節(jié) 修身工夫論
第六章 胡宏、張杭的湖湘學派
第一節(jié) 湖湘學派的思想特色
第二節(jié) 胡宏的理學思想
第三節(jié) 張枝的理學思想
第七章 朱熹閩學
第一節(jié) 天理論
第二節(jié) 心性論
第三節(jié) 致知論
第八章 陸九淵及象山學
第一節(jié) 陸學淵源
第二節(jié) 陸九淵的學術(shù)宗旨及主要思想
第三節(jié) 朱、陸學術(shù)異同辨析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學
第一節(jié) 元代理學的概述
第二節(jié) 北方理學家許衡
第三節(jié) 南方理學家吳澄
第三篇 子學篇
第一章 宋初諸儒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范仲淹、歐陽修對宋學的開創(chuàng)作用
第二節(jié) “宋初三先生”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三節(jié) 李覯的思想學術(shù)
第二章 涑水之學
第一節(jié) 司馬光的哲學、政治思想
第二節(jié) 《資治通鑒》的史學思想與學術(shù)成就
第三章 荊公新學
第一節(jié) 荊公新學的兩個發(fā)展階段及其理論特點
第二節(jié) 荊公新學的治學特點
第三節(jié) 王安石的本體論建構(gòu)及其特點
第四節(jié) 荊公新學的治學成就與學術(shù)地位
第四章 蘇氏蜀學
第一節(jié) 蘇氏蜀學的學派特征
第二節(jié) 蘇氏蜀學對佛道之學的汲取
第三節(jié) 蘇氏蜀學與洛學的歧異
第五章 呂祖謙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呂祖謙的思想學術(shù)淵源與治學特點
第二節(jié) 呂祖謙的道德性命之學
第三節(jié) 呂祖謙的的史學思想
第六章 陳亮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陳亮的經(jīng)世事功之學
第二節(jié) 陳亮與朱熹的學術(shù)論辯
第七章 葉適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葉適的經(jīng)制事功之學及其與理學的分歧
第二節(jié) 《習學記言序目》的學術(shù)批評
第八章 鄭樵、馬端臨的思想學術(shù)
第一節(jié) 鄭樵的史學思想與學術(shù)成就
第二節(jié) 馬端臨的史學思想與學術(shù)成就
第四篇 宗教篇
第一章 兩宋禪宗
第一節(jié) 宋代士風與禪宗
第二節(jié) 禪門各宗
第三節(jié) 兩宋禪宗的形式與思想特質(zhì)
第二章 元代禪宗
第一節(jié) 元代社會與禪宗
第二節(jié) 元代的臨濟宗
第三節(jié) 元代的曹洞宗
第三章 兩宋時期的其他佛教宗派
第一節(jié) 華嚴宗
第二節(jié) 凈土宗
第三節(jié) 天臺宗
第四章 兩宋道教的發(fā)展與內(nèi)丹學的成熟
第一節(jié) 兩宋帝王之崇道
第二節(jié) 兩宋內(nèi)丹學的傳承及其特質(zhì)
第三節(jié) 陳摶、張伯端的內(nèi)丹理論
第四節(jié) 內(nèi)丹道南宗與內(nèi)丹中派
第五章 金元全真道
第一節(jié) 興起與鼎盛
第二節(jié) 從佛道爭辯到三教合一
第三節(jié) 全真道的教義
第六章 宋元符篆派道教的新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新符篆道派的降生
第二節(jié) 凈明道的流傳與思想特質(zhì)
第七章 白蓮教與佛教凈土信仰及摩尼教之關(guān)系
第一節(jié) 白蓮教與佛教凈土信仰
第二節(jié) 白蓮教與摩尼教之關(guān)系
第三節(jié) 白蓮教與宋元下層社會
第八章 宋元時期的外來宗教
第一節(jié) 基督教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教
第三節(jié) 猶太教
第四節(jié) 祆教及摩尼教
第五篇 格致篇
第一章 技術(shù)成就及技術(shù)思想的進步
第一節(jié) 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與《武經(jīng)總要》的思想史意義
第二節(jié) 兩部《農(nóng)書》及動植物譜錄的農(nóng)學思想
第三節(jié) 《營造法式》和它的標準化思想
第四節(jié) 宋、遼、金、元醫(yī)學發(fā)展脈絡(luò)
第五節(jié) 蘇頌等人的天文學貢獻及其他
第二章 沈括與《夢溪筆談》
第一節(jié) 沈括的生平、成就及其自然觀、科技觀
第二節(jié) 《夢溪筆談》作為“中國科技史的里程碑”
第三節(jié) 沈括的學術(shù)思想及治學方法
第四節(jié) 沈括的科學精神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宋元科學技術(shù)的深化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宋元數(shù)學四大家”的數(shù)學思想
第二節(jié) “宋元醫(yī)學四大家”及醫(yī)學流派
第三節(jié) 郭守敬的科學成就及其科學思想
第四節(jié) 宋元時期的地學思想
第五節(jié) 宋元科學技術(shù)思想與理學
主要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