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只是隨意挑揀幾句,三百首中的絕妙好詞,比比皆是。陳寅恪有“以詩證史”的名言,可從詩中流瀉出來的客家之情,恐非史可容得下。就拿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三陳”來說,祖孫三代,其詩文也好生了得。陳寶箴是“戊戌變法”中湖南新政的主帥,陳三立作為他的兒子,鞍前馬后,為維新大聲疾呼。陳寶箴死得悲壯,陳三立誓死不當亡國奴,拒食、拒藥,以八十五歲高齡殉國,更教人悲憤難當。陳寅恪的遭際,世人皆知,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他的《挽王靜安先生》,“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卻是千古之哀慟。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歷代詩人如恒河沙數(shù),名篇迭出??图以娙耍诮姼柚幸辉籴绕?。倡導“我手寫我口”,并成為“詩界革命”領袖的黃遵憲,在推動詩歌革命之際,把目光投向了膾炙人口的客家山歌,認為為人籟易,為天籟難,山歌脫口而出,比那些精心雕琢的詩文更具藝術的魅力。他的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山野之中,華夏詩國的古老傳統(tǒng),保留得是那么深厚,令文人騷客自慚不如。這也證明,作為一個崇文重教的民系,山歌是怎樣深深地影響到底層的老百姓。不少山歌,無論從藝術上、還是從人文品格上,都不比許多名詩遜色,抑或正氣凜然,抑或溫婉動人,是那般多姿多彩,讓人嘆為觀止。也許不少人并不了解這部“三百首”中所選編的客家的偉人、志士、文化名人以及他們的詩詞篇章,但這些都是值得去了解、去欣賞、去學習的——這無論是大人,還是中小學生,均一樣:開卷有益!這些都是有血性、有情感、有文彩的詩篇。它們凝聚了客家人千年的歷史苦難,展現(xiàn)了客家人萬里遷徙的壯闊畫面。更激揚起客家人萬難不屈、奮發(fā)有為、創(chuàng)業(yè)天涯的“硬頸”精神!這是詩,這是情,這是史,這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生命之源!我們愿把這瑰麗的詩篇,推介給熱愛客家文化的同仁、學子,以及父老鄉(xiāng)親,乃至所有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