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疏勒河流域的一個小村莊沙洼洼。公農民馬三多是個“一根筋”式的人物。小說從村里實行聯(lián)產承包開始寫起,一直到21世紀初,時間跨度近三十年,馬三多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孩子的父親,精通農活的好把式。其間,他和父親經歷了包產到戶后的欣喜,各家單干要面對的天災人禍、人情冷暖,他執(zhí)拗的單相思以及一場遲到的愛情,勤勞和機遇帶來的富足,最終為了拉扯大收養(yǎng)的幾個孩子,幾乎耗盡了半生的精力和積蓄,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成了富裕的疏勒河灘上“最后一個窮人”,但也是一個靈魂最為豐盈的“窮人”。小說文字拙樸,內涵豐富,整部小說,可以說是一個農民、一個西北村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