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文壇上,以象征主義為先導的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是詩歌)異軍突起,獲得了短暫的繁榮,后來被稱為“白銀時代”文學。這個時期涌現了一大批有才華的詩人(包括象征主義、阿克梅主義和未來主義詩人),如索洛古勃、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吉皮烏斯、巴爾蒙特、別雷、勃洛克、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施塔姆、馬雅可夫斯基等。他們是在俄國社會動蕩、精神危機的特定時期里,以放蕩不羈的反傳統(tǒng)形式宣泄自己精神苦悶、生存窘迫感和世紀末情緒,尋覓神秘的彼岸、遙遠過去的文化余韻和朦朧的神授的美學內蘊。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內容獨特、形式新穎的抒情詩和敘事作品。這些作品從獨特的角度反映了這個時期俄國的社會現實和精神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美學價值。但是,“白銀時代”文學就其思想內容、美學原則、價值取向、藝術趣味、思維方式和表達手段而言,都是極其復雜、突兀的。例如,他們在拒絕舊世界的假、惡、丑的同時,卻否棄了真和善,心靈中往往只留下了藝術和美:“唯有美能拯救世界”。這就是他們建構其整個美學體系——唯美主義(或稱藝術至上主義)的根源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