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其他作者撰寫的《馬克思傳》,在本書中,作者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因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本書注重把馬克思的革命活動和理論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這就突出了“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的形象,革命的理論來自革命的實踐。2.本書注意從重要理論著作的內容和寫作的歷史背景出發(fā),闡述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特別注意對過去研究和介紹較少的一些著作進行較詳細的分析、介紹。3.本書對馬克思傳記本身進行了一些新的探討。4.本書重點介紹了馬克思的理論創(chuàng)作,尤其是對《資本論》作了全面細致的介紹。5.從宏觀上來看,本書對《資本論》創(chuàng)作史的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關于《資本論》創(chuàng)作史分期,國內外學者存在不同看法。作者根據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理論的成熟程度和《資本論》整個科學體系的完善程度,把《資本論》創(chuàng)作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43-1849年)是創(chuàng)作《資本論》的準備階段,馬克思經濟學說基本形成。這個階段,馬克思奠定了《資本論》的方法論基礎,并且已經知道了剩余價值的產生和如何產生的。第二階段(1850-1865年)。寫作《資本論》手稿。馬克思經濟學說基本建立。這個階段,馬克思寫了《資本論》的三部完整的手稿,研究了《資本論》理論部分和學說史部分的所有重要問題,建立了《資本論》完整的科學體系。第三階段(1866-1883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廣泛傳播。6.在結構方面,本書基本上按照馬克思一生的革命歷程安排章節(jié),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時間順序,而是把一些內容相關的事件和活動適當集中。這就使有關問題的聯(lián)系較緊密,重點突出,闡述較充分。另外,本書在馬克思傳記的結構中做出了若干新的嘗試。7.另外,本書在參考材料的使用上,運用了很多新的研究資料,如馬克思在1844年左右寫了很多哲學手稿,通過對這些手稿的分析,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把握馬克思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同時,對《馬克思恩格斯通訊錄》的發(fā)掘利用,對于完善本書也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