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標準尺度,它使自然界的時間長度、時日記載、時間標準、時間順序有了一個參照標準和計算方法。日歷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年、月、日、節(jié)氣、季節(jié)、節(jié)假目的變化規(guī)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和科學家,通過經年累月的觀察和總結,認識到由于地球自轉產生晝夜循環(huán),形成“日”的現象;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現象;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四季”交替現象;從而形成“年”的概念。經過大量的反復的統(tǒng)計、對比、計算,根據天象編制了歷書。后來在古代六種歷法《黃帝歷》、《顓項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的基礎上,于漢朝至明朝間,分別進行了五次重大的歷法改革。改革后歷法的名稱依次是《太初歷》(漢朝)、《大明歷》(南北朝)、《戊寅元歷》(唐朝)、《授時歷》(元朝)和《時憲歷》(明朝)。這些歷法內容全面,結構嚴謹,精確度很高,更加符合天象的實際,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之一?!度f年歷》是清朝民間流行的一種歷書,經清朝皇帝御定為《御定萬年歷》(萬年是指統(tǒng)治江山社稷萬年長久的意思)。現泛指為“農歷”、“陰歷”、“夏歷”、“舊歷”等,我國在民國紀元前采用此歷。陽歷是公元前A6年由羅馬大帝儒略•凱撒始創(chuàng)的,稱為“儒略歷”。公元l 582年《儒略歷》被修訂后,逐漸完善成為今天通用的公歷,也叫“陽歷”、“西歷”、“新歷”,這種歷法于20世紀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使用。我國從191 2年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時(中華民國元年)開始采用公歷。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我國使用“公歷紀年法”,即使用陽歷?!度f年歷——1 20年萬事不求人》的第一部分是歷法知識,簡單介紹什么是歷和歷法,我國歷書的起源,我國歷書的種類和名稱,我國現在使用的幾種歷法。第二部分是歷書和“三農”知識,歷書起止年為1901~2020年?!叭r”知識包羅萬象,涉及種植、養(yǎng)殖、農機、商業(yè)、銷售、經營、生活常識、車牌知識、古今時間對照等各個方面,與廣大讀者的生活緊密聯系,內容新穎、豐富,不失為一本人人實用的生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