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明朝時曾為太監(jiān)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圣祖康熙皇帝將其賜與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駕崩之前,雍和宮一直是胤禛的府邸。1722年,胤稹登基,成為滿清入關后第三位統(tǒng)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對于這座居住了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頗深,將其升格為行宮,并于雍正三年(1725)賜名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繼位后,為給其父雍正帝停靈,并增加行宮的威嚴氣氛,將雍和宮中路各殿宇的綠琉璃瓦全部換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旨,將雍和宮主要殿宇改建為佛殿,正式成為藏傳佛教寺廟,乾隆帝賜藏語名:噶丹敬恰林。從此,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開始了它作為連接中央政府與蒙古、西藏地方紐帶作用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