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中國哲學的新階段
一、現代哲學學科意識的自覺
(一)現代意識的自覺
(二)哲學學科意識的自覺
二、思想資源
(一) 固有的資源
(二)外來的資源
三、基本格局
(一)現代新儒家思潮
(二)中國實證哲學思潮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
四、主要問題
五、理論特色
第一章 現代新儒家思潮
一、概述
(一)現代新儒家思潮的起因
(二)現代新儒家思潮的發(fā)展歷程
(三)現代新儒家的類型
二、梁漱溟
(一)“大生命”的本體論
(二)“三量說”的認識論
(三)“三路向”的文化觀
(四)“求諸內”的價值觀
三、熊十力
(一)“體用不二”論
(二)“性體呈露”說
四、唐君毅
(一)“道德自我”本體論
(二)心靈九境說
五、牟宗三
(一)道德的形上學
(二)內圣開出新外王
六、馮友蘭
(一)“理世界”本體論
(二)人生境界說
七、賀麟
(一)“心理合一”本體論
(二)新式儒者人格論
第二章 中國實證哲學思潮
一、概述
(一)發(fā)展歷程
(二)學術特色
(三)相關的社會思潮
二、胡適
(一)關注工具理性
(二)經驗主義的實在論
(三)工具主義的真理論
(四)實證主義的方法論
三、丁文江
(一)發(fā)動科玄論戰(zhàn)
(二)科學萬能論
(三)論科學與人生觀的關系
(四)唯覺主義與存疑主義
四、張東蓀
(一)質疑唯覺主義
(二)非存在的感相與潛在的條理
(三)直觀的格式與判斷的格式
(四)經驗的概念
(五)以心為本位的中間階段論
五、金岳霖
(一)批評主觀主義
(二)所與是客觀的呈現
(三)納所與于意念圖案
(四)思議原則和歸納原則
(五)真假的定義和標準
第三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
一、概述
(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二)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必然性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發(fā)展歷程
二、李大釗和陳獨秀
(一)李大釗接受唯物史觀的思想底色
(二)李大釗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三)陳獨秀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三、瞿秋白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傳播高潮
(二)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新認識
(三)瞿秋白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和闡述
四、李達和艾思奇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高潮
(二)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規(guī)范化理解
(三)艾思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推廣
五、郭沫若和侯外廬
(一)郭沫若用唯物史觀研究傳統(tǒng)學術思想
(二)郭沫若對儒學的同情了解
(三)郭沫若對儒學的分析批評
(四)侯外廬的儒學研究
六、毛澤東
(一)邁入中國化的新階段
(二)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創(chuàng)新
(三)中國哲學的現代變革
結語 續(xù)寫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篇章
一、適應現代化,走自己的路
二、適應全球化,拓寬發(fā)展空間
三、堅持正確方向,把握發(fā)展契機
四、回應中國實證哲學,化理論為方法
五、回應現代新儒家,化理論為德性
附錄 中國近現代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一、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
二、現代新儒家研究的創(chuàng)新
三、中國實證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