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體演變史》以詞體來勾勒宋代詞史。作者以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的互動關系作為詞史發(fā)展的終極動力,依次論證了宋初體、柳永體、晏歐體、張先體、東坡體、小晏體、山谷體、方回體、少游體、美成體、易安體、稼軒體、白石體、夢窗體等十四種詞體在宋詞體演變史中的不同特質、地位和影響。全書視角新穎,規(guī)模宏闊,具有獨到的學術思路。《宋詞體演變史》是第一部通過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詞體之間的演變歷程來勾勒宋詞史的著作。書中對宋詞中具有重要意義的14個詞體給予了流變式的探索,并上溯到唐、五代,簡要勾勒了詞體的發(fā)生過程,針對不同詞體提出了不同的詞體史定位。全書貫徹始終的是詞體演變的“應”與“非應”問題,實際上是視詞的接受者為促進詞體演變的終極動力,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詞體演變,認為詞體是在早期應制、應歌中誕生,在應社的氛圍中變革,向東坡體代表的“非應”體式演變,在東坡體之后,真正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文學載體,至南宋走進了職業(yè)詞人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