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內的大多數西方哲學史教材相比,本書的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不是那么強,但這也可以算是本書的一個優(yōu)點,它沒有把哲學納入到一些條條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學的活生生的發(fā)展,顯示出哲學的活力。當然,本書也有不足之處。羅素在本書的美國、版和英國版序言中也指出了一些局限。除此而外,最明顯的局限是,由于其哲學立場所決定,羅素對思辨哲學所抱有的偏見和輕視態(tài)度使他不能比較客觀地理解和評價德國的思辨哲學,其在對黑格爾的哲學上更是如此。該書的寫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fā)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聯。